橙斑翅柳莺
英文名:Buff-barred Warbler
学名:Phylloscopus pulcher
【概述】
橙斑翅柳莺(学名:Phylloscopus pulcher),属于雀形目柳莺科柳莺属的小型鸟类。它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包括喜马拉雅山脉、缅甸、中国中部及西藏南部,以及尼泊尔等地。
【外形特征】
体长9~12厘米,体重5.5-7.5克。头顶部为暗绿色,中央冠纹淡黄色不明显,眉纹黄绿色,贯眼纹黑色。背部橄榄绿色,腰部形成一条橄榄黄色腰带。两翼和尾部为淡褐色,大覆羽和中覆羽有橙黄色先端,在翅上形成两道橙黄色的翼斑。下翼斑淡黄色,外侧3对尾羽大都是白色。下体灰绿黄色,腹部至尾下覆羽亮黄色。
【鸣叫特征】
德尔德极为响亮的“tit”,“tsit”,“zip”或“swit”声,有时连续音发,与灰喉柳莺类似但更为尖锐。歌声开始是一个或多个叫声后跟快速尖锐的颤音,类似于‘tzzzzzzzzzzzzzt’。
【生活习性】
橙斑翅柳莺栖息于高海拔地区的山地森林和混种林,尤为常见于山地针叶林和杜鹃灌丛。繁殖季结束后,多数会迁至较低海拔地区觅食和过冬。它们以昆虫为主食,包括昆虫和昆虫幼虫。其生活活泼,常在树冠层和林缘灌丛中活动或觅食。它们通常单独或成对行动,在混合鸟群中偶尔出现,以增强彼此的发现力和防御能力。
【繁殖习性】
橙斑翅柳莺的繁殖期通常在4月至7月,其巢由干草、桦树皮、地衣、绿苔和羽毛构成,不规则球状,通常位于相对较近的林下。繁殖巢位于距离地面3-4米的树枝或针叶树外枝。每窝产卵3-4枚。孵化期及雏鸟期限的信息尚不完全清楚,但已知会接收小杜鹃进行巢寄生。
【保护状况】
中国已将其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有益或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全球种群数量尚未量化,部分地区该物种比较常见,而在其他区域则较为稀少。因此,对其进行持续的监测和保护仍有必要。
【地理分布】
橙斑翅柳莺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喜马拉雅山脉、缅甸、中国中部及西藏南部以及尼泊尔等地。非繁殖季节可能活动至东南亚部分区域。原生种地包括克什米尔、中国、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阿萨姆等喜马拉雅山地区和缅甸、老挝、泰国、越南等地,其中中国是其主要分布区。
【外型辨识】
橙斑翅柳莺的指名亚种Phylloscopus pulcher pulcher(Blyth,1845)以及西喜马拉雅山亚种Phylloscopus pulcher kangrae(Ticehurst,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