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嘴柳莺
英文名:Large-billed Leaf Warbler
学名:Phylloscopus magnirostris
【简介】
乌嘴柳莺(学名:Phylloscopus magnirostris),是雀形目柳莺科中的一个物种。它体型较大,宽阔的暗色喙和醒目的黄白色眉纹是其显著特征。分布在我国青海、甘肃、四川、西藏等地,以及部分南亚国家和地区,冬季时会前往印度南部、斯里兰卡及缅甸等地过冬。
【外形特征】
乌嘴柳莺体长114-128毫米,体重8-12克。其头部呈现橄榄褐色,暗色贯眼纹与黄白色眉纹非常醒目,脸颊和耳羽混合着棕黄与灰褐色。黄白色翼带上,中覆羽先端通常在换羽后消失一段时间。整体下体呈黄色,喉部和胸部稍暗。虹膜为暗褐色,嘴呈暗褐色或棕褐色,下嘴基部黄色,脚为角褐色,爪为铅褐色。
【生活习性】
该鸟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至3500米之间的山地和高原针叶林、混交林或灌丛中。其繁殖期间在喜马拉雅山脉著重沿河沿溪活动,5至9月是其主要活跃期。它们活跃地在树冠间跳跃或飞来飞去觅食,也偶尔在地面或溪边岩石上进行活动和觅食。主要以昆虫及其幼虫为食。
【鸣叫特征】
其叫声独特且频繁,常被描述为连续快速的“tee-ti-ti-tu-tu”或柔和的“dir-tee”联缀音节声。
【繁殖习性】
繁殖期为每年的6至8月。雌雄共同参与巢的建造,通常将巢建在溪流边的倒木中或山边岩洞中,有时候会置于圆木、岩石内或树木上。巢外形呈球状或钟状,较为粗糙,有草茎、枯叶、蕨类植物、地衣构成,内有细草和羽毛垫底。乌嘴柳莺每次产卵4枚,孵化期一般为16天。
【外型辨识】
乌嘴柳莺与其它柳莺属鸟类如暗绿柳莺、极北柳莺和灰脚柳莺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大而深色的喙,更艳黄的下腹部,较浓的上体绿色以及明显的单色谱系斑。
【保护状况】
乌嘴柳莺在《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无危(LC)级别,其种群数量稳定。中国将其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保护之列,但未被CITES和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名录收录。
【地理分布】
该物种分布于包括阿富汗、孟加拉国、不丹、中国、印度、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地区的多个生境中。在我国,乌嘴柳莺主要为夏候鸟,部分地点则为留鸟,在西藏等个别省份则终年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