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眶鹟莺
英文名:White-spectacled Warbler
学名:Phylloscopus intermedius
【简介】
白眶鹟莺属雀形目,柳莺科,柳莺属的鸟类。其显著的淡色“眼镜”状眼圈和活动于茂密灌木层中的习性闻名。
【外形特征】
白眶鹟莺的体长为11-12厘米,头部呈灰调,眼先处为黄色与黑色相间,喉部呈亮黄色,后颈和背部为绿色,胸部侧面和胁部带不同程度的淡绿色。眼圈为白色且在其上方呈断裂状。黑色侧冠条延伸至额部,下喙呈橙黄色,脚灰粉色。雌雄羽毛相似,雌鸟体型稍小。
【生活习性】
它们栖息于热带湿润阔叶林区上部至凉温带落叶阔叶林区下部,主要在森林中茂密的灌木层活动。繁殖季节见于喜马拉雅山脉1400-2600米,中国1000-1750米,越南1500-2000米。zosterops亚种为高度迁徙,而intermedius亚种则位于繁殖区内以及更广泛的地区。
【鸣叫特征】
白眶鹟莺的鸣叫由短暂(约1-1.9秒)变奏吹哨音组成,常以1-2个断续音开始,随后重复相同的音节或1-4个不同的音节,结尾时有2-3个双或三重音节,使鸣唱起初犹豫而后加速,各小节通常间隔几秒。它们的鸣叫频率较低、频率范围更窄,具有较高的颤音比例。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一般在4-6月,雄鸟在此期间鸣唱。巢为球形结构,内部有细腻的植物绒毛,置于洞穴或密集苔藓中。每窝产卵4-5枚,由双亲共同孵化。具体繁殖细节尚无具体数据。
【外型辨识】
与金眶鹟莺相比,白眶鹟莺白色眼圈更为明显,且头侧为灰,有时还具黄色翼斑;灰脸和灰头鹟莺的区别在于颏及喉部黄色,眼先为黄黑相间,并且头部上没有白色眉纹。与灰头鹟莺比,背部颜色更趋向绿色。
【物种区别】
白眶鹟莺与金眶鹟莺相比,白色眼圈更为明显;与灰脸和灰头鹟莺的区别在于颏及喉部黄色,眼先为黄黑相间,并且头部上没有白色眉纹。与灰头鹟莺比,背部颜色更趋向绿色。
【保护状况】
IUCN将其列为无危物种(LC)。
【地理分布】
白眶鹟莺广泛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至中国东南部,南至越南南部。繁殖季节见于喜马拉雅山脉、中国东南部和越南南部的高海拔地区,非繁殖季节下降至山脚和平原边缘。
【模式产地】
白眶鹟莺的模式产地为尼泊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