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柳莺科 > 柳莺属 > 淡黄腰柳莺
淡黄腰柳莺

淡黄腰柳莺

英文名:Lemon-rumped Warbler

学名:Phylloscopus chloronotus

【简介】
淡黄腰柳莺(学名:Phylloscopus chloronotus)是雀形目柳莺科柳莺属的小型鸟类。主要栖息于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中部,广泛分布于巴基斯坦、尼泊尔、印度等地及周边区域。

【外形特征】
淡黄腰柳莺体长9-10厘米,体重约4.6-5.1克。头颅上有淡色冠纹及侧冠纹,其中侧冠纹呈现暗橄榄色。超眼纹为浅黄褐色,后部逐渐变淡,而眼纹为深褐色且通常呈凹下勾状。耳羽淡黄或黄白色,并带有暗色斑点。背部呈灰绿色,臀部显黄色或黄白色,翼暗褐色,次级飞羽基部有黄绿边缘,形成一定对比的翼纹。尾羽为暗褐色,边缘黄绿色,两者组成特有的羽色。下体淡黄白色或黄白色。

【鸣叫特征】
该物种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鸣唱类型。“A型”鸣声表现为拉长的直颤音紧接着较低频率且更长的颤音;“B型”鸣声则为异常冗长的断续音串,由颇多不同的单音或长短各异的组合构成。这两种鸣声频率范围和音量有所不同,元素间的间隔亦不同,且整体鸣唱的元素密度更紧密。“A型”鸣声更加尖细,声音较薄;而“B型”鸣声则更低沉且更复杂。此外,它还有一种高调且尖锐的 'pist' 或 'psit' 声。

【生活习性】
淡黄腰柳莺多栖息于2200-4200米海拔的云杉-冷杉混交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中,繁殖季节于海拔约2200-4200米,而越冬时节则降至海拔300-2700米高度。饮食主要以昆虫及其幼虫为主,觅食时多在树冠到林下层之间活动。有时会与其他种类混群,频繁悬停和空中捕食是其显著习性。

【繁殖习性】
繁殖期通常在4月至7月之间,主要集中在5月底至6月。雌鸟负责构建巢穴,呈球状,带有侧面入口,巢内部由草、苔藓、地衣和桦木皮组成,内衬有羽毛。巢通常搭建于距地面2-15米(常见3-6米)的针叶树枝上。每窝产卵数量在3-5枚之间,多数为4枚。仅雌鸟负责孵化卵,双亲共同喂养雏鸟。孵化周期和幼鸟离巢周期数据尚未完全掌握,但幼鸟独立后,父母仍然会继续喂养它们达一周以上的时间。

【外型辨识】
淡黄腰柳莺在形态上与黄腰柳莺极为相似,但上体呈现灰绿色而非明显的绿色,头部黄色斑纹不如黄腰柳莺显著,而缺乏明显的黄色眼纹,靠近腹部的颜色则更显灰色而非纯白色。体型也略大,其翼上的图案也有显著差异。

【物种区别】
淡黄腰柳莺与云南柳莺通过鸣声差异可加以区分。指名亚种 (Phylloscopus chloronotus chloronotus)、森林亚种 (Phylloscopus chloronotus forresti) 和喜马拉雅亚种 (Phylloscopus chloronotus simlaensis) 在形态和栖息地上有一定的差异。

【保护状况】
淡黄腰柳莺被列为IUCN无危等级(IUCN: LC),分布广泛且数量稳定,没有已知的重大威胁。然而,虽然没有具体的人口估计数据,但其数量被认为是非常稳定的。

【地理分布】
淡黄腰柳莺广泛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中部,如巴基斯坦、尼泊尔、印度等地及周边区域。于繁殖季节时主要栖息于高原地区,而在越冬时节则会降至较低海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