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柳莺科 > 柳莺属 > 栗头鹟莺
栗头鹟莺

栗头鹟莺

英文名:Chestnut-crowned Warbler

学名:Phylloscopus castaniceps

【简介】
栗头鹟莺(英文名:Chestnut-crowned Warbler,学名:Phylloscopus castaniceps),属于雀形目柳莺科柳莺属的一种鸟。它们体型较长不过9-10.5厘米,重量在4-6克之间。

【外形特征】
栗头鹟莺的身体较大,约9-10.5厘米长,体重在4-6克之间。顶冠和眉纹呈现独特的红褐色;额侧在颈背延伸的冠纹由黑至灰;颈侧可能可见到断续的白色纹路,背部橄榄黄绿色;腰和两胁呈现出黄色;头顶部分为红褐色,侧面冠纹灰黑色,颈部两侧为黑至灰间杂白色;背部和其他部分为灰青色;上尾覆羽鲜明呈黄色,最为外侧尾羽在内部呈现白色。翅膀和尾巴的外缘颜色为橄榄黄色,最外侧的尾羽内部有白色边缘,喉部至胸部为灰,腹部为柠檬黄色,其间白色交错,下部会出现一些黄色。虹膜为深棕色,眼圈清晰白色,上喙为深棕色,下喙肉黄色,腿和足底为肉黄色。

它们的亚种类群中,sinensis亚种体色上更绿,胸部至腹部黄色更广;laurentei亚种背部绿色,腹部白色;collinsi亚种背部灰色,腹部绿色;stressemanni亚种顶冠更红,背部更显灰;annamensis亚种顶冠红,背部绿色,腹部绿色变少;youngi亚种臀部为灰色,下体白色、仅侧部为黄色;butleri亚种顶冠暗红,上部更深棕色,臀部为黄色;muelleri亚种臀部和上尾覆羽黄色,下体为白色,侧部为黄色。另一个命名曾为Seicercus castaniceps,其包含的特征性体长75-100毫米,描述为前额、头顶至后枕棕栗色,两侧冠纹为灰黑色,下部为黑色且逐渐变宽,在枕侧杂白色斑;眼圈白色,下嘴为黄褐色,上嘴黑褐色,腿脚为淡黄褐色。此体态外观区别于其他柳莺科成员。

【生活习性】
栗头鹟莺生活于海拔较低的亚热带或者热带湿润山地林地和低地带森林。这种鸟喜欢在树林的树冠层中活动,主要寻找并食用昆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它们在这类地区经常与其它同类混群,特别是非繁殖季节。

【鸣叫特征】
这些鸟类展现出部分季节性的垂直迁移行为,可能会基于海拔高度的不同区域间迁移以获取更稳定的环境条件。但原文未具体描述其鸣叫特征。

【繁殖习性】
繁殖期为5-7月,主要在雨季期间进行。巢由一个具有薄苔藓和细丝的心形球体组成,外部用苔藓和草等织成。它们通常接近地面摆放,通常隐藏在树下或岩石缝隙中。通常每一窝产下3至5个卵,孵化期时间一般不到两周,并且雌雄共同承担孵化的职责。

【外型辨识】
栗头鹟莺与pleniceps型椋鸟形成超种群的不同种群。

【物种区别】
该柳莺科的分类始于历史命名习惯,后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揭露出过去的分类方式可能不够精准,才被确认为Phylloscopus属。2018年的研究重新整理了这个模式:Seicercus属因为不是单系群被重新分类,最终被包含在柳莺科的Phylloscopus属中。

【保护状况】
IUCN威胁分类级别为无危(LC),这显然表明它们相对稳定且不需过多保护措施。然而,它已被列在中国政府的重要受保护类群目录中。

【地理分布】
栗头鹟莺广泛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周边地区,包括以下国家: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东部和南部)、印度、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泰国、以及越南。在中国,它们存在于西藏、甘肃、陕西、四川、贵州、云南、浙江、福建、广东和其他地区。

【亚种类群】
根据生物性别无显著差异,一共定义了九个不同的亚种,包括sinensis亚种(中华亚种)、laurentei亚种(劳瑞亚尼亚种)、collinsi亚种、stressemanni亚种、annamensis亚种(安南亚种)、youngi亚种(杨氏亚种)、butleri亚种、muelleri亚种(穆勒亚种)和指名亚种(castanice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