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斑澳蜜鸟
英文名:Crescent Honeyeater
学名:Phylidonyris pyrrhopterus
【简介】
月斑澳蜜鸟(学名:Phylidonyris pyrrhopterus)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中南部、东南部以及塔斯马尼亚州。它们以其独特的黄色翼斑和黑色新月形胸部标记而闻名。
【外形特征】
成年的月斑澳蜜鸟体长约为14至17厘米,体重在12至23克之间。
- 雄鸟:整体呈深灰色,头顶和上体为暗灰,翼上有显著的黄色斑块,胸部两侧有清晰的新月形黑色标记,边缘为白色。
- 雌鸟:颜色以褐色为主,新月形标记相对淡一些,翼上的黄色斑块也较不明显。
- 幼鸟:外观接近雌鸟,但雄鸟幼鸟的黄色翼斑更亮。
【鸣叫特征】
月斑澳蜜鸟具有复杂的鸣唱能力,鸣叫声包括尖锐的“eejik”声、“jik”声,以及变化多端的长歌旋律。
【生活习性】
月斑澳蜜鸟栖息于湿性森林、桉树林和高海拔地区。冬季时,它们会迁徙到低海拔区域。它们主要以花蜜、果实和昆虫为食,偏好在树冠层和灌木丛中觅食。在非繁殖季节,它们常结成小群或大群活动。
【繁殖习性】
繁殖期多在晚冬至春季间,雌鸟独立完成巢穴建造,通常在低矮灌木中筑巢,每窝产卵2到3枚,孵化时间大约为13天,幼鸟育婴期间13天左右即可离巢独立。
【外型辨识】
通过其独特的黄色翼斑和新月形胸部标记,月斑澳蜜鸟与其它吸蜜鸟种容易区分。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的分类,月斑澳蜜鸟被评价为无危(LC)。
【地理分布】
月斑澳蜜鸟分布于澳大利亚中南部、东南部以及塔斯马尼亚的沿海及内陆森林地带和山地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