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颊澳蜜鸟
英文名:White-cheeked Honeyeater
学名:Phylidonyris niger
【简介】
白颊澳蜜鸟(学名:Phylidonyris niger),是雀形目吸蜜鸟科澳蜜鸟属的一种鸟类。它们拥有显著的黑白配色,特点在于脸颊的巨大白色斑块,以及黑色头部和黄色的翼尾装饰。
【外形特征】
成鸟体长约16至20厘米,雄鸟体重在15.5至25克之间,雌鸟稍轻。头颈部以黑色为主,两只眼睛周围有着显眼的三角形白色斑块,覆盖了耳羽、颈部侧面和喉部。从背面到翅膀,再到头部,呈现黑色,翅膀和尾部边缘带黄色。腹部为白色,胸部带有黑色条纹,腹部中央条纹稀疏。
【鸣叫特征】
白颊澳蜜鸟的叫声多种多样,包括特有的‘chwikup, chwikup’叫声、悦耳的‘chippy-choo, chippy-choo’和繁殖季节时的高音‘twee-ee-twee-ee’旋律。
【生活习性】
这种鸟类主要栖息于湿润的灌木丛、纸皮沼泽、湿地、森林和林地中的灌木层。它们依赖花蜜作为主要食物来源,尤其偏好Banksia和桉树的花蜜。同时,它们也会捕食昆虫。它们一般单独或成对活动,在繁殖季节时会出现小群聚的现象。通常它们活跃于低矮的灌木丛中。
【繁殖习性】
白颊澳蜜鸟的繁殖期依赖花蜜的供应而变化,通常集中在8月至11月以及3月至5月之间。雄性守卫领地,雌性独自筑巢,使用细枝、树皮条和蜘蛛网编织巢穴,并用草、花和植物绒毛作内衬。每窝产卵2至3枚,孵化期约为15天,由双亲共同负责喂养幼鸟直至离巢。
【外型辨识】
与黄翅澳蜜鸟相似,但白颊澳蜜鸟可以通过它们独特的白色脸颊斑块与黑色胸部的区别以及声音的差异来进行识别。除此之外,它们选择的栖息地和繁殖季节各不相同。
【保护状况】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评估认为,白颊澳蜜鸟属于无危(LC)等级。它们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包括昆士兰、新南威尔士地区以及西澳大利亚的西南部,范围从伊斯雷尔特湾向东至埃斯佩兰斯,向北至默奇森河附近的卡巴里国家公园。
【地理分布】
白颊澳蜜鸟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和西澳大利亚西南部,涵盖从昆士兰的大分水岭到新南威尔士州沿海,乃至西澳的里尔特湾至埃斯佩兰斯及卡巴里国家公园附近的默奇森河,广泛适应各种类型的灌木丛和其他植被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