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头红尾鸲
英文名:Blue-capped Redstart
学名:Phoenicurus coeruleocephala
【简介】
蓝头红尾鸲(学名:*Phoenicurus coeruleocephala*),属雀形目、鹟科、红尾鸲属的鸟类。雄鸟与红尾鸲属的其他鸟类在外形上存在显著的不同。
【外形特征】
雄鸟头部呈深色,交错于黑色体羽之中有明显的白翼条纹,其帽部有时带有一丝蓝灰色。雌鸟的尾部呈现微弱的暖色调;所独具的白翼条纹和白色眼环使其与同类分化明显。
【生活习性】
这种小鸟在繁殖季节会选择在岩崖缝隙中筑巢,主要栖息在海拔2000-4000米的山地针叶林中,丘陵及山区多岩石部位的针叶林尤为常见。迁徙期间,这些鸟会移动至较低海拔地区度过冬季,在松林、灌木丛或橄榄林中筑巢活动。觅食能力超强,能在灌木与地面之间迅速往返捕食昆虫及幼虫,同时在树枝、树冠和地面尺寸上常常左右摆动尾巴,音色优美动听。
【鸣叫特征】
未提及具体描述。
【繁殖习性】
该鸟的繁殖活动集中在5月至7月。雌鸟与雄鸟共同承担营巢任务,通常建于地表下方,利用岩石、树根等作为遮蔽。每对鸟通常会产3-5个卵,多数为4个。孵化主要由雌鸟负责,雄鸟偶尔亦参与孵蛋。受精卵经过孵育,大约需12至13天时间,便会破壳而出。
【外型辨识】
未提及具体描述。
【物种区别】
未提及具体描述。
【保护状况】
蓝头红尾鸲被收录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并被评为“无危”物种(IUCN 2016年 ver 3.1)。此外,该物种已被列为重要生态和科学意义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地理分布】
其繁殖区域涵盖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印度北部、尼泊尔及巴基斯坦。在繁殖季节外,蓝头红尾鸲一般会向南迁徙到更加低矮的植被环境觅食或避寒。其分布广泛,跨越了整个中亚地区,并且偶见于东欧部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