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鹟科 > 红尾鸲属 > 北红尾鸲
北红尾鸲

北红尾鸲

英文名:Daurian Redstart

学名:Phoenicurus auroreus

【简介】
北红尾鸲(学名:Phoenicurus auroreus)是鴝科红尾鸲属的一种中等体型鸟类,俗名灰顶茶鸲、红尾溜,在台湾被称为黄尾鸲。该物种由彼得·西蒙·帕拉斯于1776年首次描述。北红尾鸲以色彩艳丽著称,雄性的下体呈栗色,雌性则为褐色。其显著特征在于雌雄鸟类均具有显著的大而明显的白色倒三角形翼斑。

【外形特征】
北红尾鸲体型约为14至15厘米,体重在11至20克之间。雄鸟在繁殖季节时头部和颈背部为灰色,前额和头侧面为浅色,脸部与下巴为黑色,肩羽和翅膀通常呈棕褐色,带有显眼的白色翅斑,胸部、下背部和腰部为橙色,尾呈黑色且两侧有橙色。雌鸟上体为暖棕色,下体颜色较淡,腰和尾羽两侧为橙色,并有类似雄鸟的大型白色翅斑;喙、眼睛、腿和脚均为黑色。

【生活习性】
北红尾鸲偏好生活在开阔森林、森林边缘和农业边界地带。同时也喜欢公园和城市花园等环境。它们对人类相对信任,通常在逼近者接近时才会飞走。

【鸣叫特征】
北红尾鸲的鸣叫声包括一系列短促、甜美、大多下降的乐句,通常以1-2个短而清晰的音符开始,接着是“刮擦”的颤音和“喘息”闪烁,伴有清晰的滑音。它们的叫声还包括高音尖锐的“tsip”或“fit”,“teck teck”的警报声,以及快速敲击声“titititik”。

【繁殖习性】
北红尾鸲在春季繁殖,繁殖期一般在4月至7月之间,大部分地区开始繁殖的时间在5月初。它们的巢通常由苔藓、树皮、细草茎和各种动物毛发组成,呈杯状。每窝通常产卵6至8枚。

【外型辨识】
北红尾鸲腹部为栗色或浅棕色,雌鸟则为褐色;雄鸟在繁殖季节时头部和颈背部为灰色,前额和头侧面为浅色,脸部与下巴为黑色,肩羽和翅膀通常呈棕褐色,带有显眼的白色翅斑。雌鸟上体为暖棕色,下体颜色较淡,腰和尾羽两侧为橙色,并有类似雄鸟的大型白色翅斑。

【保护状况】
北红尾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无危物种(Least Concern,LC级别)。在中国,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地理分布】
北红尾鸲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包括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北部、朝鲜半岛、日本、台湾、中国大陆东北、华北、华中至华南等区域,以及中南半岛北部。该物种是候鸟,繁殖季节通常在春季,冬季则迁徙至韩国、日本、中国东南沿海及台湾(P. a. auroreus 分布区域),而 P. a. leucopterus 则会在印度东北部及东南亚地区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