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背信天翁
英文名:Light-mantled Albatross
学名:Phoebetria palpebrata
【简介】
灰背信天翁(学名:Phoebetria palpebrata)是鹱形目信天翁科乌信天翁属的一员,由Johann Reinhold Forster于1785年首次基于南非好望角南部的标本进行描述。这一物种呈现出独特的小型信天翁特征,背部为浅灰色,下部为黑色,头部深色,眼周具有白色新月形羽毛。成鸟体长78至93厘米,体重雄性2800至3360克,雌性2620至3700克,翼展183至232厘米。
【外形特征】
灰背信天翁呈现出独特的外形特征,包括长长的窄翼和尖端强有力的钩喙。它们的头部为乌黑色,从颈部到背部覆盖着灰至浅灰的羽毛,其余部分仍然是黑色。眼周围有一圈白色的亮灰色羽毛,喙为黑色,并在下颚有一条灰黄色的斑纹。
【生活习性】
灰背信天翁生活在南大洋的广阔海域中,偏爱较冷水域,繁殖期则致力于偏远的次南极岛屿。它们栖息在陡峭斜坡或悬崖的植被中,比如苔草或者蕨类植物区。在繁殖季节,它们聚集在岛屿上的陡壁突出部分筑巢,并成对分散而居。
【鸣叫特征】
灰背信天翁的叫声为双音节歌曲,并伴有高举头部及垂直仰头的动作。求偶时,通常采用成对的空中飞行和地面面对面的舞姿展示,以展现白色的月牙眼纹和喙上的蓝色细纹。
【繁殖习性】
灰背信天翁选择亚南极区域进行繁殖,主要分布在从南乔治亚岛到麦夸里岛、安提波德斯岛、坎贝尔岛等次南极岛屿。每个繁殖季节都会穿梭于南纬78°至35°之间。重返繁殖地的年龄可能在7至12岁之间,最早甚至在6岁时返回。
【外型辨识】
灰背信天翁具有尖锐的翅膀和楔形长尾,背部为浅灰色,下部为黑色,头部深色,眼周具有白色新月形羽毛。成鸟体长78至93厘米,体重雄性2800至3360克,雌性2620至3700克,翼展183至232厘米。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的评估,灰背信天翁被归类为近危物种(NT)。南印度洋的部分繁殖站,灰背信天翁曾因食物猎取等人为因素遭受消极影响。目前受全球变暖影响,繁殖表现可能会因海面温度上升而进一步受损。
【地理分布】
灰背信天翁的活动领域主要覆盖南极洲周围的海洋和岛屿,以及南美洲南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海岸。它们的觅食活动通常出现在南纬78°至35°之间,非繁殖季节广泛出现于南极海域。它们的食谱包括乌贼、磷虾及甲壳类和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