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信天翁
英文名:Sooty Albatross
学名:Phoebetria fusca
【简介】
乌信天翁(英文名:Sooty Albatross,学名:Phoebetria fusca)是鸻形目信天翁科乌信天翁属的一种中等体型的海洋鸟类。这种濒危物种以深褐色或烟黑色为体色,主要分布于南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温带海域,以及南极地区。乌信天翁以鱿鱼、鱼类和腐肉为食,每年都会回到固定的繁殖地进行繁殖。成鸟拥有白色的新月形眼环,翼展可达203厘米,体重约2.2至3.3公斤。
【外形特征】
乌信天翁体长约84-89厘米,体重雄鸟2200-3250克、雌鸟2100-2800克,翼展约203厘米。成鸟特征是有一个鲜明的白色新月眼环,覆盖上眼半部并连接到下眼半部,除了喙部基部有一条黄色至黄橙色的中央线和较淡的淡粉色或灰肉色的腿以外,其余羽毛呈深褐色或烟黑色。幼鸟的喙部更均匀地呈烟黑色,并具有较脏的苍白部分眼环,颈部较淡,飞羽轴线颜色更深。
【鸣叫特征】
乌信天翁的主要叫声是一种两音节的“Sky-call”,通常在巢附近发出,声音让人感觉“心碎”。
【生活习性】
乌信天翁是远洋鸟类,常见的栖息地为亚南极岛屿,其中许多地方拥有陡峭的岩石斜坡和草丛,尤其是苔草丛生的地方。它们在南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温带水域活动,大致在南纬30°-60°之间,最远可达南极海域纬度65°,最北可达南纬20°。经度分布通常覆盖从阿根廷东部至塔斯马尼亚,偶尔甚至可达麦夸里岛与新西兰。
【繁殖习性】
乌信天翁繁殖为双年产卵周期,繁殖活动始于7月至8月,大约在10月初至中旬产卵。雏鸟孵化时间约5月至5月底。每窝产一蛋,孵化期平均为70天,雏鸟在孵化后约21天开始被抱窝,大约每隔2.4至2.6天才喂食一次,约160天后离巢。筑巢地通常由50至100对构成的小群体占据。
【外型辨识】
乌信天翁被灰信天翁所区别,后者头部颜色与身体其他部位对比更明显,并且喙线更蓝灰色。它们与巨型海燕相比,喙部更大和呈粉红色,外观更长颈且驼背。后两者可能在初次观察中因为类似的外表而容易混淆,但是乌信天翁至少在喙部基部有一些白色,其尾巴相比更加细长且呈楔形。
【保护状况】
乌信天翁被列为濒危物种,主要威胁源自自然因素(如幼鸟被捕猎和疾病感染)、人为因素(如海洋污染和延绳钓渔业)。澳大利亚已在繁殖地展开保护工作,并且乌信天翁在特里斯坦-达库尼亚、戈夫岛(世界遗产)和爱德华王子岛(自然保护区)等地方受到保护。
【地理分布】
繁殖地涵盖非洲南部、南美洲南部、澳洲东南部及南极附近的多个岛屿,如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戈夫岛、印度洋中的马斯克林群岛、亚姆斯特丹和圣保罗岛、及凯尔盖朗群等亚南极群岛。非繁殖期间则分布在更广泛的南大西洋和印度洋温带海域中,主要集中在亚热带收敛带活动范围。
【物种区别】
乌信天翁与巨型海燕相比,喙部更大和呈粉红色,外观更长颈且驼背。后两者可能在初次观察中因为类似的外表而容易混淆,但是乌信天翁至少在喙部基部有一些白色,其尾巴相比更加细长且呈楔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