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鹩针尾雀
英文名:Wren-like Rushbird
学名:Phleocryptes melanops
【简介】
拟鹩针尾雀(Phleocryptes melanops)是一种生活在南美洲多个地区的雀形目灶鸟科动物,常见于淡水及咸水沼泽地带。体长约13至14厘米,体重在11至16克之间。
【外形特征】
头部上方呈现黑褐色,有明显的锈色翼纹、宽大的白色眉纹和强烈的条纹背部。雄鸟的头部特征更加明显,包含浅黄色眉线延伸至后冠部,眼先部位偏灰,眼后部分深棕色,耳朵周围混杂深棕色,下颌区为浅黄色。此外,雄鸟的颈环少有条纹,臀部和上尾覆羽呈棕红色,翅膀黑色并带有宽大的栗色翼斑,尾巴逐渐变浅,中间尾羽呈棕红色,其余部分为棕黑色。
【生活习性】
主要生活在芦苇密集的淡水及咸水沼泽以及湖边地带,偏好植被茂密的环境。觅食时多在芦苇丛中或泥泞岸边活动,偶尔还会在水面或邻近的泥地上觅食。主要食物包括蜻蜓的若虫、蜘蛛、双翅目昆虫的若虫、寡毛纲动物、蝗虫和脉翅目昆虫等。
【鸣叫特征】
发出连续而机械的“咔哒”声,重复大约每秒多次,有时会持续几分钟,以类似蝉鸣的颤音结束。不同种群间的声音有所不同,安第斯山脉的种群的鸣声更为尖锐。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在春夏季,雌雄鸟共同筑巢。巢呈球形,直径大约12至18厘米,宽9至12厘米,由湿草和其他材料编制而成,用泥巴粘合,并以羽毛和细毛内衬,侧面留有入口,通常置于水面之上0.4至0.9米的高度。每窝通常产1至4个蓝白色卵,平均大小约为19.6毫米×15.5毫米,孵化期约为16至18天,雏鸟成长期为16天左右。
【外型辨识】
通过其独特的锈色翼纹、宽白眉纹和条纹背部可以轻易区分拟鹩针尾雀与其他鸟类。不同亚种之间可能会在大小、颜色及图案上有所差异。
【物种区别】
与长嘴沼泽鹪鹩在某些特征上有类似之处,但可通过其独特的锈色翼纹、宽白眉纹和条纹背部进行辨识。
【保护状况】
拟鹩针尾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ver 3.1版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被评定为无危(LC)。依赖于有丰富浮游植被的湿地,因此该物种可能会受到栖息地破坏的威胁,许多局部种群也因此数量减少。
【地理分布】
拟鹩针尾雀覆盖南美洲西部和南部锥形区域,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及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