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织雀
英文名:Sociable Weaver
学名:Philetairus socius
【简介】
群织雀(Philetairus socius)属于鸟类门脊索动物亚门的织雀科族群。仅分布在非洲的纳米比亚、博茨瓦纳和南非的特定区域,以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中的散落树木和人造结构作为其巢穴建筑的栖身之所。
【外形特征】
群织雀体长约14厘米,体重在24至32克之间。雄性和雌性在外观上较为相似,成鸟具有黑喉、条纹侧翼和鳞片状背部。其羽色主要为暗棕和沙棕,在脸颊上带有轻微的棕褐色调,且颈部至背部逐渐过渡为深棕色,臀部是淡沙色。翅膀与尾部为暗棕色,翅覆羽有淡色边缘,胸部、腹部、大腿和尾下覆羽则呈奶油色且带有棕褐色调。幼鸟的颜色较为暗淡,缺乏成鸟的特征标记。虹膜呈深棕色,喙呈蓝灰色,基部颜色更深,脚为深棕色。
【生活习性】
群织雀偏好栖息于年降雨量80至600毫米的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包括灌木丛、稀树草原以及裸露的地面。它们会在这类环境中全年无休地筑巢和觅食,以草虫和小型种子为主要食物来源。
【鸣叫特征】
雄性的鸣叫短促且尖锐,通常以两次重复的“叽—”声开始,随后是连续的音调递增的鸣叫,之后音量逐步减弱直至静默。此外,群织雀在威胁状态下会发出一系列至少15个快速的音符,飞行中每秒发出7至8个叫声,地面觅食时会发出接触叫声。
【繁殖习性】
群织雀具有合作繁殖的行为,其中殖巢结构庞大且复杂,深度能达4米,长度超过7.2米,并可承载几百只个体。巢室主要由干硬的草茎搭建而成,并且巢室内部会用柔软的植物材料、动物皮毛和羽毛衬垫,有时也会添加鸟类的羽毛。在降雨后,更会增加新巢室的数量。群织雀全年繁殖,但繁殖活动主要随雨水量变化,通常最繁忙的繁殖期为12月至8月。群织雀实行单配制,但也可能与九个辅助繁殖个体共同繁殖。
【外型辨识】
全球数量的增加可能归于电力塔和其他人造结构作为理想的筑巢地点。群织雀的筑巢行为不仅代表自然界的一种奇迹,也给生态学家提供了一种研究鸟类社群生活模式的模板。
【物种区别】
群织雀与Scaly Weaver的区别主要在于体型相差悬殊:群织雀更大,而且具有蓝灰色的喙、黑色的喉咙和背部鳞片状纹理。幼鸟较暗,通常不具备成鸟的明显特征。
【保护状况】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认为该物种处于无危状态(LC)。群织雀的地理分布范围约覆盖1,080,000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非洲南部的干旱地域,包括纳米比亚东北部到博茨瓦纳南部和南非的某些地带。气候变迁预计将导致其地理分布进一步向南边延展,并可能使南非成为它们新的主要分布地域。
【地理分布】
群织雀仅分布在非洲的纳米比亚、博茨瓦纳和南非的特定区域,以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中的散落树木和人造结构作为其巢穴建筑的栖身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