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脸吮蜜鸟
英文名:Buru Friarbird
学名:Philemon moluccensis
【简介】
黑脸吮蜜鸟(英语:Buru Friarbird,学名:*Philemon moluccensis*),属雀形目吸蜜鸟科吮蜜鸟属的大型灰褐色鸟类。其面部有一片暗色裸露皮肤,喙呈现黑色且基部略带蓝色,呈长而尖,伴有轻微的向下弯曲,整体体长范围在31至37厘米之间。
【外形特征】
黑脸吮蜜鸟全身覆盖着灰褐色的羽毛,幼鸟羽毛会短暂出现橄榄色调,逐渐转变为浅棕色。头部两侧及耳处有银色至银灰色的羽毛簇,脸部则被一片黑色的裸露皮肤覆盖,延伸到眼窝和两侧。同时,喉部至胸部有密集的暗色条纹,尾部呈现出深色边缘,翅膀的下部则为浅锈色。虹膜为鲜红色,腿则为蓝色或者灰黑色。
雌性与雄性极为相似,但雌性体型略小于雄性。幼鸟在下喉及胸侧面会呈现淡黄色斑点或是条纹,翅膀边缘亦会出现绿色或黄色。
【生活习性】
黑脸吮蜜鸟喜欢单独或成对活动,偏好高大树木的森林、森林边缘和开阔林区,包括低地和濒缘原始森林、季雨林、次生林、灌木林、红树林、受人为干扰的森林和椰子种植园。迄今为止,它们的海拔分布从海平面至1760米,并且常见于有残存老树的开阔地带。
【鸣叫特征】
黑脸吮蜜鸟的叫声多样,包括尖锐的警戒声、重复的“chuwee-chow”,“wee-o-wer”,鸣叫声类似于翠鸟的连贯流畅“yio-wheea”及其他响亮的“ka wha”以及干脆的“kawah”。有研究表明,可能存在二重唱的行为。
【繁殖习性】
黑脸吮蜜鸟通常被认为是有固定的栖息地的留鸟,主要在林间的中上层进行活动,性格倾向于多语嘈杂,尤其在争斗中更为显眼。但其详细的繁殖情况目前尚不明确。
【外型辨识】
这种鸟类与灰颈吮蜜鸟在外观上有较高的相似度,而与东黑脸吮蜜鸟有所不同,主要是因为前者面部的暗色部分由裸露皮肤组成,喙相对更长且尖锐。
【物种区别】
黑脸吮蜜鸟与灰颈吮蜜鸟在外观上有较高的相似度,而与东黑脸吮蜜鸟有所不同,主要是因为前者面部的暗色部分由裸露皮肤组成,喙相对更长且尖锐。
【保护状况】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的研究表明,黑脸吮蜜鸟被列为无危(LC),是限制性分布的物种,仅分布于印尼摩鹿加群岛中的布鲁岛。总数量估计约为920,000只,尽管它们常出现在该地区,但因单一岛屿的生态环境分布,未来有可能成为面临风险的对象。
【地理分布】
黑脸吮蜜鸟的地理分布仅限于印尼摩鹿加群岛的布鲁岛,历史上曾与东黑脸吮蜜鸟同属于“黑脸吮蜜鸟”一个物种名称,目前确认为独立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