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吮蜜鸟
英文名:Grey Friarbird
学名:Philemon kisserensis
【简介】
灰吮蜜鸟(英文名:Grey Friarbird,学名:Philemon kisserensis)属于雀形目吸蜜鸟科吮蜜鸟属。该鸟特有分布于南部摩鹿加群岛(包括Kisar、Leti和Moa岛屿),是该地区特有的大型灰色吸蜜鸟。
【外形特征】
灰吮蜜鸟体长约25厘米,属于体型略小的吸蜜鸟,具有中等长度且稍向下弯曲的喙,没有喙上的盔状突起。体表覆盖均匀的棕灰色羽毛,上尾尖端有狭窄的白色边缘,初级飞羽则显示出细薄的淡色边饰。其面部有一块较窄呈三角形的蓝灰色裸露皮肤,上方被浓密的暗棕色鳞状浅色眉纹及眼上纹包围,耳羽呈黑棕色;颈部后方有一圈淡灰色至银灰色的绒毛半圈;下颌和上喉白色至银白色,逐渐过渡至下喉部和胸部的淡棕色,胸部的棕灰色与更淡的灰色或灰白色下腹部交融,下腹部中央部分颜色最浅;下尾羽浅灰色,尖端和边缘有狭窄偏白色的细边;翅膀下方则为浅灰棕色,末端边缘深灰棕色,虹膜为深棕色。喙为黑色或灰黑色,腿色则呈现为石板灰至黑色。
【鸣叫特征】
灰吮蜜鸟叫声多变,“kwit-kwit-woo-woo”是其主要的代表性叫声,有时还会发出更快的“kwit-woo”声,此外还有一些粗糙的嘶哑音。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森林、森林边缘及开阔林地。通常以单只、成对或小群体的形式出现。
【繁殖习性】
原文中没有提及有关灰吮蜜鸟的繁殖习性的描述。
【外型辨识】
在分布区内,灰吮蜜鸟是独一无二的,与其他吸蜜鸟种类无相似之处,其特有的蓝色裸露面部肉色是至关重要的辨识特征。
【物种区别】
原文中没有对灰吮蜜鸟与其它吸蜜鸟之间区别的详细描述。但该物种的主要特点在于它独特的蓝色裸露面部和体型大小及颜色上的差异等。
【保护状况】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灰吮蜜鸟列为无危物种(LC),但该物种的状态存在不确定因素,有人认为其可能是小吮蜜鸟的一种亚种。尽管在过去的观察中曾被认为是一种常见的鸟类,但现今灰吮蜜鸟的生存状态依然难以确定。鉴于其独特的地理分布特性,被归类于Band群岛的重要生物多样性领域。
【地理分布】
分布于摩鹿加群岛内的Kisar、Leti和Moa岛屿,这一地缘范围属于小巽他群岛的东部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