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汶吮蜜鸟
英文名:Timor Friarbird
学名:Philemon inornatus
【简介】
帝汶吮蜜鸟(学名:Philemon inornatus),属于雀形目吸蜜鸟科,是吮蜜鸟属的成员之一。其体型较大,通常长约24厘米。
【外形特征】
具有橄榄色的翼羽边缘以及轻度向下弯曲的强壮喙部,喙基无膨出部分。上半身呈单调的棕灰色,腹部带有白色细纹,并有波浪状白色条纹延伸至眼周。成鸟的喉部和胸部银白色,胸腹部的羽毛则呈现出淡灰褐色并带有模纹,逐渐向下淡入白色或淡灰色。幼鸟体色较成鸟棕暗,翼板呈明显的黄绿色斑块,其喉部带有不明显的黄色印记。虹膜与喙均为深棕色,腿脚呈现深灰色至黑色。
【生活习性】
帝汶吮蜜鸟主要栖息在季风林、次生林、开阔林地及灌木丛等多样化的生境中,偶尔会出现在轻度树木覆盖的农田,主要觅食于树冠层。单一或成对活动时常见,在觅食或争巢领地时,常显得极为显眼和嘈杂好斗。
【鸣叫特征】
帝汶吮蜜鸟的主要鸣叫方式为刺耳的“kichup-chow”音,有时亦发出深沉的“kichup-weee-chow-chow...”的变调声音。
【繁殖习性】
原文未提及该部分内容。
【外型辨识】
原文未提及该部分内容。
【物种区别】
尽管种类相似的盔头吮蜜鸟体型、喙尖特征和面部斑纹与帝汶吮蜜鸟存在显著差异,盔头吮蜜鸟的喙尖较粗且面部覆盖大片裸皮,因此两者很容易地区别开。
【保护状况】
该种在IUCN评估中属于无危物种级别(LC)。不过,近10年来,因人类活动导致栖息地缩减和盗猎行为有所加剧,预计该物种的种群数量预期会有所减少。因此,对帝汶吮蜜鸟的保护仍需持续关注。
【地理分布】
帝汶吮蜜鸟主要集中在帝汶岛的小巽他群岛东部,并倾向于靠近道路尤其是靠近河流或红树林的平地进行活动,且常在交通流量较小的区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