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吮蜜鸟
英文名:Morotai Friarbird
学名:Philemon fuscicapillus
【简介】
(英文名:Morotai Friarbird,学名:Philemon fuscicapillus)是一种属于雀形目吸蜜鸟科吮蜜鸟属的鸟类。该鸟类体型较大,体长约30厘米,呈灰褐色,主要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北摩鹿加群岛,特别是摩罗泰岛。
【外形特征】
暗吮蜜鸟的体型大约为30厘米,身体上部覆盖灰褐色的羽毛,头部和颈部的颜色相对较深。其翅膀略带橄榄色调,面部特点是眼周和面颊覆盖着大片粉红色的裸皮,裸皮上散布有细小绒毛。此外,还有浓重的黑色颊纹延伸到耳羽,下巴和喉咙则呈现淡灰色,喉部下方有时会出现泛黄的光泽。下体颜色比上体更淡,胸部隐约有黄色调,翅膀下侧显现出灰褐色。它们的虹膜呈红色,喙和腿均为黑色。雄鸟可能略大于雌鸟,但具体差异不详。幼鸟的特征尚不清楚。
【鸣叫特征】
暗吮蜜鸟发出声音类似于黑鹂的韵律鸣唱,重复的“chewit-woow”音节。同时,它们也能发出尖锐的“ker”声作为警报。
【生活习性】
这种吸蜜鸟栖息于热带低地的湿润森林和灌木丛中。在椰子种植园和次生林中有偶尔观察记录。它们通常为留鸟,但是会局部迁徙。通常单独或者成对活动,有报告见到过小群体的情况出现,主要以树冠层觅食为主,因此较为隐蔽,观察难度较大。
【繁殖习性】
雄鸟在四月生殖腺增大,五月开始出现幼鸟,但关于具体的繁殖行为,资料较少。
【外型辨识】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评估,暗吮蜜鸟目前属于近危(NT)等级,主要由于栖息地的持续丧失和退化,面临威胁,尽管它们能在一定范围的栖息地退化中生存。
【物种区别】
暗吮蜜鸟与霍马赫拉鹰鸢在外观上极为相似,但可以通过喙的形状及眼周裸皮区域来进行区分。暗吮蜜鸟的喙较为尖锐且显眼,裸皮区更醒目。
【保护状况】
【地理分布】
暗吮蜜鸟主要分布在印尼摩罗泰岛上,也存在少量未经证实的记录出现在巴坎岛上。于北摩鹿加群岛中的另一个岛上,即哈马黑拉岛上,其活动高度不超过120米,最高可达51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