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喀吮蜜鸟
英文名:New Caledonian Friarbird
学名:Philemon diemenensis
【简介】
新喀吮蜜鸟(英文名:New Caledonian Friarbird,学名:Philemon diemenensis),属于雀形目吸蜜鸟科吮蜜鸟属。主要分布在新喀里多尼亚和洛亚尔蒂群岛大部分岛屿上。
【外形特征】
新喀吮蜜鸟的体长介于27至32厘米之间,雄鸟体重在69.5至84克之间,雌鸟体重则为53至62克。它们主要以棕色为基色,翅膀和尾巴呈灰色,胸部有淡色的羽毛状羽毛。头部和颈部呈棕色,额头、头顶及颈背上有深棕色和灰色的条纹,下巴和喉咙颜色较浅,后颈有一圈银灰色的羽毛环绕。背部主要为棕色,肩胛、臀部和上尾覆羽则逐渐过渡到深橄榄棕色。尾羽呈黑色带宽泛的蓝灰色边缘,而翅膀上部则为黑色带明显的蓝灰色边缘,使得折叠后的翅膀呈现出明显的淡色条纹。下体颜色从浅灰棕色到淡褐色不等,胸部中央有弯曲的银白色至银灰色细黑条纹羽毛,下尾和下翼呈淡棕色,带有稀疏的白色斑点。
【生活习性】
新喀吮蜜鸟常见于开阔地带,常在人类居住区周围的花园里觅食。它们主要以昆虫、花蜜和果实为食,会探入花朵中吸取花蜜,也能在水面捕食昆虫。这是一种大胆、活跃且好斗的鸟类,时常追逐同类和其他鸟类,包括猛禽、乌鸦(Corvus)以及鹦鹉(Psittacidae)等。
【鸣叫特征】
新喀吮蜜鸟的声音多样而响亮,常成为黎明合唱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鸣叫声包括下降口哨声、追鸟时的粗糙摩擦声和响亮的“hee-haw”声。
【繁殖习性】
新喀吮蜜鸟的繁殖期通常在10月至12月,每窝产卵数目为2枚,但孵化期和雏鸟期的具体信息尚不清楚。鸟巢为一个厚壁的编织杯状结构,直径约为12至13厘米,内部直径约为8.5至9厘米,悬挂于树顶的小枝之上。
【外型辨识】
当地人们将这种鸟称作“Koniyou”,这一名称源于其一种特有的鸣叫声。
【保护状况】
新喀吮蜜鸟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无危物种(LC)。在新喀里多尼亚普遍分布,但在洛亚尔蒂群岛的利富岛较为稀少。其全球种群数量目前估计不详。
【地理分布】
新喀吮蜜鸟主要分布在新喀里多尼亚的格兰德特尔和松树岛,以及洛亚尔蒂群岛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