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吮蜜鸟
英文名:Noisy Friarbird
学名:Philemon corniculatus
【简介】
噪吮蜜鸟(学名:Philemon corniculatus)是一种分布在澳大利亚东部和新几内亚中南部的鸟类,属于雀形目吸蜜鸟科。它是吸蜜鸟目中具有裸露黑色头部和角状突起的大型种类之一。
【外形特征】
噪吮蜜鸟的体长在30-36厘米之间,是同类中体型较大的物种。其上体为暗棕灰色,下体颜色略淡。头部除颊下和眉毛周围外完全裸露,为黑色,具有显著的圆形突起。脚暗蓝色,眼睛为红色。雌雄外形相似,但雄性通常稍大一些。幼鸟同样具有初步形成的小角突起,且上体更偏棕色,头部和颈部有较少的羽毛覆盖。
【生活习性】
噪吮蜜鸟主要栖息于多种生境中,包括干燥硬叶林、公园、花园以及桉树林、箱木和铁皮树等林区。在沿海地区,它们也会出现在由班克西亚、卡苏阿里纳和茶树等植物构成的植被区域。澳大利亚东南部的亚种则为候鸟,在每年的冬季向北迁徙,春季返回。
【鸣叫特征】
该物种因其噪杂的叫声而闻名,声音富含多样性和强烈的频率,包括但不限于模仿四时钟声的“chocka-lock”和其他模仿警报的“kow-kow-kow”声。此外,这些叫声常用于领土划分和对外界食物或威胁进行信息传递。
【繁殖习性】
噪吮蜜鸟于每年的7月至次年的1月为繁殖季节,可养育一至两窝雏鸟。鸟巢为深度较大、杯状结构,由树皮、草等制成,并覆盖有向外翻卷的边缘,通常位于离地面1至3米的隐蔽位置。雌鸟产卵2至4枚(偶有5枚),蛋长33毫米,宽22毫米,颜色多为棕粉红色或偏紫色,并带有暗黄色或浅粉红色斑点。
【外型辨识】
与同属其他品种相比,噪吮蜜鸟最鲜明的特点是其裸露的黑红色头部及喙部的圆形突起。通过声音的特征,亦能容易地区别该物种。
【保护状况】
尽管噪吮蜜鸟因其行为习惯偶尔会对农作物造成一定影响,但从保护等级来看,该类物种目前未被列为濒危或高度受威胁物种,IUCN名录将其定为最低等级(无危)。
【地理分布】
噪吮蜜鸟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和新几内亚中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