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纹吮蜜鸟
英文名:New Britain Friarbird
学名:Philemon cockerelli
【简介】
白纹吮蜜鸟是雀形目吸蜜鸟科的一种较大体型棕色吸蜜鸟,以其长而尖锐的喙、鲜明大块的淡色颈部及下体以及深色裸露的面部皮肤为显著特征。该鸟种仅分布于新不列颠岛(位于俾斯麦群岛的东南部),常见于低地至山脚地带的森林、边缘、开阔地带和种植园。
【外形特征】
白纹吮蜜鸟体长33-35厘米,体重139-177克。成年鸟颈细长,喙长而偏重,微弯,无上喙基部的突起。背部呈暗棕色,颈部和侧面有银灰色环带,下巴和喉咙淡棕色。脸部有大块暗灰色到黑色裸露部分,下颌有一条浓密的黑褐色条纹。尾羽顶部呈淡白色,二级飞羽及内侧初级飞羽带有淡橄榄色痕。胸部呈稍暗色调,下喉至胸有模糊暗色斑点,腹部非常浅的灰棕色。翼下大部分为白色,覆羽有棕灰色斑点,边缘和尖端呈银色或棕色。眼睛深棕色,喙呈黑色,腿蓝灰色。雌雄鸟的羽毛相似,但雄性体型稍微大一些。幼鸟的翅膀和尾羽带有橄榄色,环带较暗灰白,胸侧带有黄褐色条纹或斑点。
【生活习性】
白纹吮蜜鸟栖息于各种林木环境,包括低地至中高山雨林,森林边缘,高大的次生林,经过清理和干扰的区域,椰子种植园和花园。通常出现在1600米高度以下,常在低至1150米的新不列颠岛和760米的Umboi岛发现。通过花蜜和节肢动物觅食,主要活动于树冠层之上。曾观察到该鸟种在开花树木和寄生植物(例如槲寄生)中觅食,不排除为了花蜜;偶尔捕食昆虫,短暂停留捕食的行为显现。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会形成由最多七只个体组成的小群。
【鸣叫特征】
白纹吮蜜鸟经常发出类似长笛的、Oriole-like“chewik-chow”的叫声,其中第二音调较低,有尖锐的“chow”声和类似乌鸦的“kra”声。叫声多样,从沙哑到类似号角的音符,有时会带有类似笑声的爆发。黎明前会开始鸣叫,重复“tok tok tok”声直至天亮。歌唱时,包含重复的泡沫状或嬉戏的短语。
【繁殖习性】
白纹吮蜜鸟的繁殖期主要在新不列颠岛北岸晚干季至雨季,南岸中干季进行。9月底至翌年2月初为筑巢期,活跃的巢穴在2月和10月中旬被发现,4月中旬仍见新巢,幼鸟于7月初离巢。在强枝分叉处悬挂着的大型杯状巢,由干燥的藤蔓和草茎制成,内铺棕色的棕榈叶条,外部可能覆盖绿色厚藤蔓,位于树枝之间,通常隐藏在树叶中,高于地面10米以上。
【外型辨识】
与*Bismarck Honeyeater*相区别,在其没有苍白的眼环,具有的是淡色下体和颈部,另外深色的面部皮肤。
【物种区别】
与*Bismarck Honeyeater*相区别,在其没有苍白的眼环,具有的是淡色下体和颈部,另外深色的面部皮肤。
【保护状况】
白纹吮蜜鸟目前被IUCN列为无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