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吮蜜鸟
英文名:Little Friarbird
学名:Philemon citreogularis
【简介】
小吮蜜鸟,学名为Philemon citreogularis,是雀形目吸蜜鸟科吮蜜鸟属中体型最小的成员。该物种广泛分布于新几内亚中南部和澳大利亚北部及东部地区。
【外形特征】
小吮蜜鸟的体长约25至29厘米,平均体重介于50至84克。成鸟具有褐色羽冠,上体灰褐色,下体奶油色。脸部的蓝灰色裸露皮肤特征明显,边缘由暗褐色和细小的淡色鳞片状羽毛环绕。翼羽带有薄白边,尾羽尖端白色。下颏和喉部银白色,胸腹部淡灰棕色。幼鸟的喉部和肩部带有黄色调。雌雄羽毛相似,但雄鸟略大。
【生活习性】
小吮蜜鸟栖息于多种开放森林和林地环境中,偏好水源附近的地带,如桉树林、河岸植被和城市公园。主要食物来源为花蜜和昆虫,偶尔食用花朵、果实和种子。它们在空中、树上和灌木丛中觅食,偶尔在地上活动。小吮蜜鸟常与其它吸蜜鸟混群活动。
【鸣叫特征】
小吮蜜鸟的鸣叫声独特,通常为重复的液态柔和‘gee-wit’或‘chewip’声,在繁殖季节时鸣唱更为复杂,包含嘈杂的斥责声。
【繁殖习性】
繁殖期从8月持续到翌年4月,期间筑巢于树枝间,一般靠近水体。巢为深杯形,由多种材料如树皮纤维、草、蜘蛛网构成。每窝产卵数量通常为2至3枚,有时可达4枚。孵化期约为13至16天,由雌鸟单独孵化,双亲共同喂养雏鸟,雏鸟期约13至15天。
【外型辨识】
与其他吮蜜鸟相比,小吮蜜鸟因体型较小、无喙上突起和蓝灰色裸露脸部肤色而易于辨认。
【保护状况】
小吮蜜鸟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无危物种,其合理的分布区域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确保了其当前的生存状态。
【地理分布】
该种分布在新几内亚中南部和澳大利亚北部及东部,夏季会扩散到东南部,包括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南澳大利亚州和澳大利亚首都特区。它们在这些地区的出现,与河流和城市环境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