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吸蜜鸟科 > 吮蜜鸟属 > 盔吮蜜鸟
盔吮蜜鸟

盔吮蜜鸟

英文名:Helmeted Friarbird

学名:Philemon buceroides

【简介】
盔吮蜜鸟(学名:Philemon buceroides),属于雀形目吸蜜鸟科吮蜜鸟属的鸟类。因头部类似盔甲而得名,通常被观鸟者称为“leatherhead”。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和小巽他群岛西部地区。

【外形特征】
盔吮蜜鸟具有暗灰色的脸庞和红色的眼睛,全身呈灰褐色,腹部逐渐变为白色,靠近脚部则颜色渐深。雄鸟体长一般为32至36厘米,体重介于127-179克之间,雌鸟较小,体长和体重分别为32至36厘米和92-112克。

【鸣叫特征】
盔吮蜜鸟擅长发声,叫声响亮,可远距离听到。其鸣叫通常被描述为"keeyo-keoway"或"kowee ko keeyo",重复次数可达十二次,还会发出"kurr-rk"的音节,每秒缓慢重复八到十次。它们在早晨和暴风雨期间最为活跃,其余时间则较为安静。

【生活习性】
这种鸟主要栖息于澳大利亚北部海岸和印尼的亚热带或热带干燥森林、低地森林和红树林区域。它们喜欢在靠近水源的高树上筑巢,巢由树皮、树叶和茎构成,以树枝加固并添加草料以增加舒适度。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在9月至翌年2月,有时会延伸至5月或延续到10月至12月但不会在5月和7月繁殖。每次产卵2至4枚,有时可达5枚,孵化期为15至18天。其平均寿命为5到7年,目前种群状况稳定,但未来十年内预计种群数量可能下降10%,前景面临脆弱状态。

【外型辨识】
盔吮蜜鸟与角喙吸蜜鸟(P. b. yorki)和新几内亚吸蜜鸟(P. b. novaeguineae)在分类上存在争议。角喙吸蜜鸟和新几内亚吸蜜鸟有时被认为为其亚种或独立物种。主要区别在于分布区域和一些细微的形态特征。

【保护状况】
IUCN将其列为无危(LC)等级。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和小巽他群岛西部地区。具体而言,在澳大利亚北部领地海岸线和印尼有明显的分布。

【食性】
食欲广泛,主要食用花蜜、水果和种子,偶尔也会吃昆虫和蜥蜴,不同地理位置的饮食偏好也存在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