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咬鹃目 > 咬鹃科 > 绿咬鹃属 > 白尾梢绿咬鹃
白尾梢绿咬鹃

白尾梢绿咬鹃

英文名:White-tipped Quetzal

学名:Pharomachrus fulgidus

【简介】
白尾梢绿咬鹃(学名:Pharomachrus fulgidus),是咬鹃目咬鹃科绿咬鹃属的一种大型鸟类,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委内瑞拉北部和哥伦比亚东北部的圣玛尔塔山脉以及哥伦比亚的Sierra Nevada山区。它们栖息于海拔900至2500米的成熟云雾林、亚热带至温带森林,有时也会出现在次生林和森林边缘。

【外形特征】
雄性白尾梢绿咬鹃拥有金绿色调的上体和胸部,鲜红色的腹部。其羽翼和尾部为黑色,并具有显著的白色尖端尾羽末端。喙为黄色,双脚为棕色。雌鸟外观相对较为平淡,喙为灰色至铜灰色,下胸部和腹部为灰棕色,尾羽尖端带有狭窄的白色条纹,但仍可见明显白色尖端。幼鸟翼羽边缘为淡色,尾羽白色尖端更为狭窄且羽毛形状更加尖锐。

【鸣叫特征】
白尾梢绿咬鹃的鸣叫声是一种响亮、悠长、带有哀愁的“WHOOOou hoo hoou”声,其叫声与斑林隼相似。

【生活习性】
这种鸟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以果实和浆果为主食,偶尔捕食大型蜥蜴。尽管飞行迅速,却鲜少进行长距离飞行。它们生活在成熟的云雾林中,这些林地是重要的觅食和栖息地。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一般在旱季末期,即1至4月间。巢通常筑在树干内的啄木鸟洞穴,高度为4至10米。每次产卵2至4枚白色或淡色的蛋。幼鸟孵化后无绒羽阶段,以裸身状态生长并迅速换羽。大约三周后离巢,达成年羽毛二次基本换羽后方能完全成长。

【外型辨识】
在分布区域内,白尾梢绿咬鹃比其他近亲体型更大,且前额羽毛更长;前额颜色更为金黄,尾羽下部三分之一区域白色,与金头绿咬鹃和彩绿咬鹃有明显区别。

【保护状况】
该物种被IUCN列为无危种。由于分布范围小但相对常见,在其分布区域内具有较高的保护状况。

【地理分布】
白尾梢绿咬鹃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委内瑞拉北部和哥伦比亚东北部的圣玛尔塔山脉以及哥伦比亚的Sierra Nevada山区,栖息于海拔900至2500米的成熟云雾林、亚热带至温带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