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褐果鸠
英文名:White-eared Brown Dove
学名:Phapitreron leucotis
【简介】
小褐果鸠(Pelecanoides leucotis,学名 Phapitreron leucotis),也称为白耳褐鸽,是鸽形目鸠鸽科中的一个物种。此物种主要分布在菲律宾的多个岛屿。
【外形特征】
成年小褐果鸠体长约为23-24厘米,体重在82-158克之间。它们的头部逐渐由灰色过渡到酒红色,其余羽毛呈棕色,下腹部颜色较浅,喉部为锈色。其颈部和背部呈现出蓝绿色光泽。中央尾羽为深紫色,最末端呈灰暗色,外侧尾羽末端为白色,其他尾部外侧带有一定的暗紫褐色次终端带,下尾覆羽呈淡灰色。喙基部延伸至颈背处有一条特征性的黑色眼线,下方伴有一条白色的纹线。面部有蓝绿色裸露皮肤,脚部可能呈粉红色或红色,喙黑色。雌雄体型相似,但幼鸟色泽更浅,腹部也更红,翼羽边缘呈锈色,颈部光泽及面部标记不如成鸟明显。
【生活习性】
小褐果鸠栖息在森林、开放林地以及人工耕作区域边缘,活动高度可达1500米。它们倾向于在450至1125米的高度范围内活动,在次生林、山区森林及农田边缘,主要在大约1600米以下,但曾有记录在卡兰兰安山高达2300米的地方发现它们的身影。
【鸣叫特征】
这种鸟儿的叫声特点是加速上升的“wup”音符,开始时音调不高且不连贯,随后音量逐渐增大,最后逐渐减弱。
【繁殖习性】
活动季节主要为3月至6月,但繁殖期也会在2月和10月出现。其巢由细小的枝干及卷曲的藤蔓组成,通常建在小树中的水平分支上,高出地面1至6米(最大高度为12米)。他们常选择接近溪流,植被茂密的地方筑巢,每次都产下约两个光洁的白色蛋。
【物种区别】
小褐果鸠的颈部背面色泽稍淡,不像大褐果鸠那样具有明显的蓝色光泽,尾根部分的颜色也不如大褐果鸠那么明显,也伴随着没那么明亮的白色褪色。幼鸟的颜色对比与成熟的个体有所不同,光泽也不如它们那么鲜艳。
【保护状况】
根据201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表,小褐果鸠被归类为无危物种。
【地理分布】
小褐果鸠主要分布在菲律宾的吕宋、波利洛、阿拉巴特、卡坦杜安内斯、卢邦、韦尔德、民都洛和马林杜克岛,以及中部的塔布拉斯、西布延、蒂奥、马斯巴特、班乃、卡拉尼亚安、吉马拉斯、内格罗斯和宿务岛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