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顶长尾唐纳雀
英文名:Black-crowned Palm-tanager
学名:Phaenicophilus palmarum
【简介】
黑顶长尾唐纳雀(学名:Phaenicophilus palmarum)是雀形目棕榈唐纳雀科棕榈唐纳雀属的鸟类,主要分布于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包括萨奥纳岛)。
【外形特征】
体长约为17至18厘米,体重在24至32克之间。喙较长且尖锐,上颚为黑色,下颚呈蓝灰色,末端略有黑色。头部黑色,另伴有白色眉纹和眼后斑,眼睛下方有一条细白的线条。颈部呈灰色,背部、翅膀和尾部则为橄榄黄绿色。颈部白色的羽毛延伸至胸部中央,而胸测、腹部及尾羽下部则为灰色。幼鸟的头部为暗灰色,而非黑色,且喉部带有一丝淡黄色。
【生活习性】
黑顶长尾唐纳雀广泛分布于各类生态环境中,包括干燥、湿润地区,城市公园、乡村花园乃至云雾林,栖息范围为低于2000米的低海拔地区,少部分个体栖息高度能达到2500米。在全球范围内,该种为全年留居鸟类。
【鸣叫特征】
其鸣叫声颇具多样性,通常由快速连续的尖锐音组成,先渐强后渐弱,以一个短促的“chit”音作结尾,有时混有粗糙和嗡嗡声。此外,它们会发出低沉的类似“pe-u”、“tseep”和“chep”的鼻音音节。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从4月至6月期间,黑顶长尾唐纳雀会选择在灌木或树上构筑深碗状的巢穴,高1至2米。每次产卵2至3枚,孵化期大约为10天,雏鸟期同样约10天。
【外型辨识】
它们已成功在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中适应生存,经常出现在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生态走廊,亦在较低保护级别的乡村和城市区域中被观察到。
【物种区别】
与灰顶长尾唐纳雀产生混淆的情况较少,因其头顶为黑且喉部中央为白。二者的鸣叫及行为特征亦有明显差异。
【保护状况】
在全球范围内,其保护状况为“无危”(LC)。
【地理分布】
该种主要分布在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包括萨奥纳岛),栖息范围从城市公园到乡村花园,再到高海拔的云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