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胸地鹃
英文名:Chestnut-breasted Malkoha
学名:Phaenicophaeus curvirostris
【简介】
栗胸地鹃(学名:Phaenicophaeus curvirostris),属于鹃形目杜鹃科地鹃属,是一种独特的鸟类。其显著特征包括亮红色的脸、淡色的眼睛、上下嘴呈现对比色和灰绿色的上体与栗褐色的下体。
【外形特征】
成年栗胸地鹃体长介于42至50厘米,体重在111至190克之间,其中轻微的性二态表现可见。其头部呈灰色,并具有一道狭窄的白色眉纹,以及酒红色的尾端。下体为深酒红至栗褐色,腹部和肛周则呈现棕色至黑色。虹膜颜色随性别不同而有所区别,雄鸟淡蓝色,雌鸟深棕色。下颌呈红色或黑色,与上颌的淡绿色或黄色形成对比,脚为深灰色。
【鸣叫特征】
该物种以低沉的“kuk-kuk”声、键击般的敲击声与“kok-kok-kok”为特征叫声,在繁殖季节能听到单个柔弱的“konk”声。此外,它们在觅食时会发出像猫一样的“miaou”声,带有轻柔的哨声。
【生活习性】
栖息于低地与山地的森林中,包括原始森林、沼泽森林、次生林和人工林,海拔落差从海平面延伸到约1200米。主要以昆虫为主食,偶尔捕食小型螃蟹、蛇、鸟类雏鸟、蜥蜴、蛙类、鼠类以及榕树果实。在捕获猎物前,这种鸟会在树冠层静候片刻,行进时类似松鼠一般灵活跳跃,同时摇摆着其尾巴。
【繁殖习性】
该物种在不同区域的繁殖期有所差异,如马来西亚半岛在1月、2月和6月、7月;苏门答腊繁殖期为1月,而爪哇和婆罗洲为2月和3月。筑巢一般是一个直径约35厘米、深13厘米的简单枝丫平台,内铺树叶,通常位于2.5至10米高的树杈。每窝2到3枚纯白的蛋,在大约13天内由双亲共同孵化。小雏鸟肤色深黑,喉孔处红色,并且要在11天左右才能离巢。
【外型辨识】
对比火红嘴地鹃亚种,本物种羽毛更为浓重,其头颈处接近黑色,背部和翅膀表现出更暗的绿色,脸和眼周肤色更接近于暗红褐色,而下部则显示更明显的棕黑色调。除了视觉上的异同,虹膜的色素与喙的弯曲特征也为区别提供了依据。
【保护状况】
IUCN将栗胸地鹃划分为无危级别(LC)。
【地理分布】
覆盖区域包括东南亚的多个岛屿与陆地区域,如泰国南部、婆罗洲、菲律宾、马来西亚半岛、苏门答腊、爪哇以及巴厘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