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鹦鹉
英文名:Night Parrot
学名:Pezoporus occidentalis
【简介】
夜鹦鹉,又称夜行鹦鹉,是一种澳洲特有的小型鹦鹉。其主要特征是以黄绿色为主,带有深褐色、黑色和黄色彩斑,尾巴较短,整体呈地栖型生活方式。
【外形特征】
夜鹦鹉体型较小,长23厘米,羽毛杂有黄绿色和黑色斑点,飞行羽和尾羽为暗褐色,外侧尾羽边缘有两个深色和一个黄色的横带。头部呈绿黄色,胸部、侧翼、腹部及尾下覆羽为纯黄色,而翼下飞羽则有明显的淡黄色条纹,尾巴较短。虹膜为黑色,鸟喙色泽灰褐。幼鸟的羽毛色彩相对较暗淡,图案也更简单。
【生活习性】
夜鹦鹉多栖息在澳大利亚内陆的干旱地区,最喜欢生活在石质山脊上的尖刺草(Triodia)丛中以及低矮的灌木草原。它们具备强烈的夜行性,于夜间活动并藏匿于大型尖刺草或茂密的盐沼边植被间,通常只在受到威胁或寻找水源时才短距离飞行。夜鹦鹉主要靠吃草的种子生活。
【鸣叫特征】
夜鹦鹉有两套特定的叫声,一种被形容为类似钟声的“叮叮”音,另一种则像是蛙鸣的“格里特”声。这两种鸣叫通常在日落后的一个小时内发出。
【繁殖习性】
夜鹦鹉的繁殖习性知之甚少,但目前已知筑巢地点多在大型尖刺草丛中。具体的繁殖行为细节,如繁殖期、求偶、孵化以及育雏等情况尚属未知。通常认为繁殖依赖于种子的充足程度,但没有更确切的信息可作为依据。
【外型辨识】
夜鹦鹉以黄绿色为主,带有深褐色、黑色和黄色彩斑,尾巴较短。头部呈绿黄色,胸部、侧翼、腹部及尾下覆羽为纯黄色,而翼下飞羽则有明显的淡黄色条纹。虹膜为黑色,鸟喙色泽灰褐。
【保护状况】
夜鹦鹉一直以来都受到保护学界的高度关注。由于长期未见活体记录,一度被某些研究人员认为可能已经灭绝。然而,最近几年的一些发现表明,夜鹦鹉实际上依然存在于野外,只是极其稀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夜鹦鹉列为极危物种(CR)。同时,夜鹦鹉也被收录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以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中。
【地理分布】
夜鹦鹉主要集中在昆士兰西南部、西澳皮尔巴拉地区以及南澳的北部。最近的现代记录地点包括西昆士兰Diamantina国家公园以及西澳大利亚的Pilbara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