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石燕
英文名:Fairy Martin
学名:Petrochelidon ariel
【简介】
彩石燕(学名:Petrochelidon ariel),是燕科石燕属的一种小型鸟类,因其筑巢行为极具特色而知名。它们通常群居于澳大利亚各大地区,除塔斯马尼亚和南部少数地区外,也可以偶见于新西兰和新几内亚及印度尼西亚的部分区域。
【外形特征】
彩石燕体型圆润,尾形四方,包括繁殖期间个体的羽缘在内,体长最大约为12厘米,体重约11克。成年个体背部呈现虹彩般的蓝色,头部和颈背为红褐色,躯干和腹部则为灰白色,而臀部则以白色为显著标志。幼鸟各部色彩较为暗淡,前额色彩较淡,背部与翼羽边缘颜色也相对浅一些。
【生活习性】
彩石燕栖息于靠近水源的开阔地带,如悬崖、涵洞或桥梁附近,且有偏好在建筑物内人工筑巢的行为。在繁殖季节,它们会移动至澳大利亚大部分区域,有些还迁徙至新几内亚和印度尼西亚。彩石燕通常在8月至次年1月进行繁殖,数个个体集合成群,很可能形成高达700个巢穴的团体。
【鸣叫特征】
彩石燕的叫声由高亢的“chrrrr”音和尖锐的啾啾鸣声构成,与树燕的叫声相比更显尖锐,这有助于与同类区别。
【繁殖习性】
幼鸟孵化需要双亲协同照料,每次产4枚蛋,最多可产5枚,蛋的颜色为白色,带有红褐色斑点。它们孵化后,双亲将联手孵卵及哺育新生的小鸟,这种行为只在繁殖期间集中展现。
【外型辨识】
在外部特征上,彩石燕凭借白色的臀部与澳大利亚其他燕类相区隔,而与之最接近的树燕则具备稍有分岔的尾巴及蓝黑色头部与颈部特征。
【保护状况】
目前,彩石燕的泥巢在非繁殖季节结束后,因吸引昆虫等小动物居住,可能会成为包括褶领蝠属和小长耳蝠在内的多种蝙蝠的临时避风港。彩石燕的保护级别为IUCN红色名录的无危(LC)级,这表明在其生存区域内的自然条件下,它并未面临显著的生存威胁。
【地理分布】
彩石燕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及东南部地区之外,繁殖时更侧重于华莱士区,即传统华莱士线以东且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包括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西北岛、马鲁古群岛及东帝汶等岛屿。有记录显示,它的栖息范围逐渐扩张,甚至偶尔涉足新西兰进行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