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头蜂鹰
英文名:Crested Honey Buzzard
学名:Pernis ptilorhynchus
【简介】
凤头蜂鹰(学名:Pernis ptilorhynchus),又称东方蜂鹰,属于鹰科蜂鹰属,是一种中型猛禽。它们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次大陆区域。
【外形特征】
凤头蜂鹰的体型介于52至68厘米长,体重从750克到1490克不等,翼展可达155厘米。其头部较小且狭长,背部及尾部有黑色横带。最显著的是头顶后方有显著的“冠”,主要为棕褐色,但颜色可能因亚种而有所不同。
【生活习性】
凤头蜂鹰主要栖息于低地和山地的阔叶林、混交林中,常选择有开阔空地的森林作为家园。此物种尤其喜居于南亚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亦能在靠近城市和乡村的小片森林和种植园中发现。飞行时,它们能越过高达3000米的山脉,主要的食物来源为蜜蜂和黄蜂幼虫,但偶尔也会捕食其他小型动物。
【鸣叫特征】
无具体描述此特征的相关内容。
【繁殖习性】
凤头蜂鹰的繁殖季节因地域而异,通常为4月至6月。它们在高大的树上筑巢,巢由树枝构成,并以绿叶内衬,巢通常建于树梢,高度在10米到28米之间。一般产卵2枚,孵化期28至35天。雏鸟的培育由父母双方共同承担,约在35至45天离开巢穴,完全独立则需5到8周。
【外型辨识】
凤头蜂鹰最显著的标志是其小而狭窄的头部,长且带有黑色横纹的尾羽以及醒目的“冠”。相较于同属的其他品种,凤头蜂鹰更显体型庞大,并且尾部较短。另一近似物种是鹃头蜂鹰,通过观察其较小的头部、尾羽上的黑色横带分布明显以及独特的六指尾展姿态,可以较易辨别。
【物种区别】
无具体描述此特征的相关内容。
【保护状况】
凤头蜂鹰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无危物种,但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在中国,它被列为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地理分布】
凤头蜂鹰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及南部,从日本和西伯利亚再到印度次大陆。在中国,它是夏候鸟,通常秋季4月初开始南迁,4月末返回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