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翅冠雉
英文名:White-winged Guan
学名:Penelope albipennis
【地理分布】
白翅冠雉(学名:Penelope albipennis),又称白翼官鸟,主要分布于秘鲁西北部的特定干林地区,包括兰巴耶克大区、卡哈马卡大区及皮乌拉地区。
【外形特征】
成年白翅冠雉体型庞大,体长达70厘米,羽毛呈深褐色,带有绿色光泽。其翅膀最外侧的九到十根初级飞羽为白色,与其他部分形成鲜明对比。头颈部羽色较浅,上胸和翼底带有淡色斑点。淡灰色的喉部有橙色肉垂,头颈部裸露皮肤紫色。喙为深灰色,尖端部分为黑色,跗跖和趾呈现橙色或粉红色。
【鸣叫特征】
它们在黎明和黄昏时分发出特别响亮的鸣叫声,其中领地叫声类似‘jar-jar-jar’,快速转换为‘ha-ha-ha-ha’,主要由雄鸟发声。
【生活习性】
白翅冠雉主要栖息于山坡和峡谷的干燥落叶森林,海拔范围在500至1100米之间。它们白天大部分时间保持静止,仅在清晨和傍晚活动,以果实、花朵、叶子和种子为主食。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从11月持续到次年5月。它们在藤蔓覆盖的树木中使用枝条和树叶搭建粗糙的巢穴,高度约2.5米左右。每窝通常产卵两枚。
【外型辨识】
白翅冠雉区别于其同域分布的其他种类,例如须冠雉体型更大,颜色更深,具有明显的白色翼斑。紫冠雉为棕色,且无白色翼斑特征。
【保护状况】
白翅冠雉因其栖息地遭受破坏和猎杀而面临濒危的威胁。根据环境保护专家的统计,目前的数量估计少于250只。制定的相关保护措施包括建立专门保护区及启动再引入项目,这些措施已经在帮助提升它们的存活率。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白翅冠雉被列为濒危(EN)等级。同时,它也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附录II和附录III》(CITES)的附录I中,以进一步加强对该物种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