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幽鹛科 > 幽鹛属 > 婆罗洲黑冠幽鹛
婆罗洲黑冠幽鹛

婆罗洲黑冠幽鹛

英文名:Bornean Black-capped Babbler

学名:Pellorneum capistratoides

【简介】
婆罗洲黑冠幽鹛(学名:Pellorneum capistratoides),属于雀形目幽鹛科幽鹛属的鸟类,是婆罗洲特有的物种。其最显著特征为深色的脸部与冠羽、白色的眉毛、橙色的胸部及明亮的白色喉咙。广泛栖息于婆罗洲低地和山脚森林。

【外形特征】
该物种体长约16至17厘米,体重介于23至35克之间。其头部冠羽与颈部背部及眼周至耳羽为深灰到黑色,并被一条狭窄的白色眉纹隔开;背部、上翼和尾巴为栗褐色,翼羽和尾羽具有较浅的边缘或尖端;下巴、脸颊及喉部为白色,灰色细纹将其与红栗色的下体区分开来;两胁和腹部混有深栗色,类似上体的色调。虹膜为棕色至红色;上喙为黑色,而下喙为白色或浅灰色;腿呈现淡棕色或紫棕色至蓝灰色。

【鸣叫特征】
该物种鸣叫声独特而悠扬。鸣叫声为“ti’ii-uu”或“ti’iiuu”,每几秒重复一次(有时为更简单的、音调平直的“tchu’ii”)。此外,它还会发出三次的音节“tii-u-wee”;“huu-ti-tuu”或“tuu-ti’ tum”为疑似雄鸟的更响亮的鸣叫声,而疑似雌鸟则发出“weerp-weerp-weerp-weerp”。叫声包括尖锐而带鼻音的“nwit-nwit-nwit…”和柔和的“hekhekhekhek…”。

【生活习性】
婆罗洲黑冠幽鹛栖息于原始常绿阔叶林的地面和下层林冠间,也会在次生林、采伐后的林地、高海拔泥炭沼泽森林、竹林、棕榈丛、缠绕的藤蔓丛、过度生长的橡胶园、Albizia树、可可树旁的沙地灌木丛和红树林附近的丛林中,海拔可达1,410米。它们以昆虫为食,包括直翅目昆虫、蚂蚁、白蚁、毛虫和虫卵,以及蜘蛛、蠕虫和蜗牛。通常单独或成对比觅食,活跃在地面上和落叶层中,偶尔短距离飞行到离地0.5米的高度。

【繁殖习性】
繁殖高峰期在5月至6月,主要发生在加里曼丹。在此期间,雌鸟在地面或凹陷处,受树叶、小树苗或蕨类丛的遮蔽处筑巢,有时亦将巢置于地上0.6米高的棘手棕榈或灌木丛之中。巢为不规则形态的杯状结构,由枯叶、细枝和大型蕨根构成,并以细小的根须、纤维和干草为衬垫。一次产卵为2枚,蛋壳呈白色或奶油色,并带有淡紫色或深红色斑点。此外,关于繁殖的细节信息尚不为人所知。

【外型辨识】
与马来黑冠幽鹛和黑冠幽鹛相比,婆罗洲黑冠幽鹛拥有独特的羽色和显著的叫声,同时具备地域上的特定分布特征。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的标准,本物种尚未获得正式的评估评级(NE:未予评估)。

【地理分布】
婆罗洲黑冠幽鹛广泛分布于婆罗洲,包括班基岛。这一物种被记录在丹南谷保护区、西里拉久国家公园和塔朗吉普廷国家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