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鹈形目 > 鹈鹕科 > 鹈鹕属 > 美洲鹈鹕
美洲鹈鹕

美洲鹈鹕

英文名:American White Pelican

学名:Pelecanus erythrorhynchos

【简介】
美洲鹈鹕(Pelecanus erythrorhynchos),体型庞大,通体白色羽毛,翼尖和次级飞羽呈黑色,喙部巨大且橙色。具备利用巨大喉囊捕鱼的特殊能力。广泛分布于北美内陆,尤居于西部和南部偏远岛屿。繁殖季节返回温暖南方的海岸越冬。

【外形特征】
美洲鹈鹕体长可达127-165厘米,翼展约244-290厘米,体重约为4500-9000克。主色调为白色,显眼的特征包括黑色翼尖和次级飞羽,在飞行时尤为显著。嘴长且扁平,橙色,配有大型可伸缩的喉囊。繁殖季节,喙和腿会呈现橙色或红色,并生有白色羽毛与突起结构;非繁殖期则腿色变淡,头部变暗,突起消退,羽毛依然主要是白色。

【生活习性】
它栖息于湖泊、河流边缘及浅水区,偏好进行群居生活。通过巧妙的集体战术围捕鱼类。迁徙过程中形成壮观的鸟群。非繁殖期对人类表现出一定的容忍度,只要不被过分靠近即可。

【鸣叫特征】
雄性成鸟在交配期间会发出低沉的叫声。幼鸟在温度不适时发出噪音。

【繁殖习性】
美洲鹈鹕繁殖季节通常在春季,成鸟返回温暖区域开始筑巢。每年每对通常孵化一只幼鸟,另一只不幸会被同类兄弟淘汰。孵化后,主要抚养责任由父母双方承担,直到它们基本成形,可以独立飞行。

【外型辨识】
美洲白鹈鹕的全白体羽只有在飞行时可见的黑色初级和次级飞羽。繁殖季节,头部会有浅黄色羽毛,嘴部及皮囊为橙色。非繁殖期,这些色彩会变得相对暗淡。成鸟与幼鸟之间的区别较小,幼鸟具有单调的白色及棕色斑纹。

【物种区别】
除捕食食物的种类不同外,雄鸟和雌鸟的大小与外观基本相同,只在体积和一些特定区域的羽毛颜色上有所差异,在繁殖初期这两者的差别更为明显。此外,学界发现该种群具有择优保存后代的行为,即第一个孵化的雏鸟有更大几率存活。

【保护状况】
美洲鹈鹕曾因捕猎和人为污染(特别是农药的影响)而数量骤减。如今得益于保护法律及公众意识提高,种群得以恢复。该物种被IUCN评为无危。

【地理分布】
美洲鹈鹕的繁殖区域主要包括加拿大南部至美国南部,以及中南部的多个州。非繁殖期,它们会飞往美国南部及墨西哥沿岸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