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裸鼻雀科 > 蜡嘴鹀属 > 黄嘴蜡嘴鹀
黄嘴蜡嘴鹀

黄嘴蜡嘴鹀

英文名:Yellow-billed Cardinal

学名:Paroaria capitata

【简介】
黄嘴蜡嘴鹀,学名为Paroaria capitata,归属雀形目、裸鼻雀科(原属鹀科),广泛分布于南美洲的玻利维亚、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等地。同时,黄嘴蜡嘴鹀也被引入到夏威夷群岛。

【外形特征】
黄嘴蜡嘴鹀是一种体长约16.5厘米、体重介于17至24.5克之间的中等体型鸟类。其头部和颈上部呈现鲜艳的红色,喙为亮丽的橙黄色,腿色粉橙。背部深黑色,腹部与尾下覆羽为雪白色。坐落在脸颊及喉咙处的是黑色的区域,逐渐向胸部延伸,形成清晰的白色边界框住红域。成鸟的头顶和冠完整,无绒羽,幼鸟头部呈现苍白棕色。雌鸟与雄鸟外形相似,但稍注目的是亚种fusciceps的喙可能稍长,腿色更偏棕色。

【生活习性】
这种鸟类偏好栖息于树木繁茂的湖岸、湿地、森林沼泽、河流沿岸的灌丛或树林等环境。它们相较于其他物种,更耐受人类的活动,时常在水边的城市地区觅食。它们的食物来源丰富多样,包括种子、嫩芽、浆果以及偶尔会捕捉昆虫充饥,也易为居民丢弃的食物所吸引。黄嘴蜡嘴鹀通常以单独、小群或是成对形式消遣静度地面。

【鸣叫特征】
所记录的鸣叫声由两至三个重复音节构成,其典型的鸣叫方式类似于“tweew wiit-teew”,有时听起来节奏较快且有时音调带有颤音。驱鸟音也可能发出类似鼻音的“pheew?”。

【繁殖习性】
黄嘴蜡嘴鹀的繁殖季节大致在九月至三月。它们构建碗型巢穴,由纤维构筑内衬短根须和毛发,一般筑建于高度介于1.4至3.6米处,距离地面或水面附近的灌丛或树枝。每个巢通常产卵3-4颗蛋,蛋壳表面则有绿色、赭石色或奶油色,散布着深赭石色或灰褐色斑点。大部分的繁殖行为资料尚待详实记述。

【外型辨识】
黄嘴蜡嘴鹀在外观上与冠蜡嘴鹀有相似之处,但主要区别在于后者头顶有一显眼冠羽,而黄嘴蜡嘴鹀的头部则没有。因此在野外观察时区分两者需要更加仔细地观察头部特征。

【保护状况】
黄嘴蜡嘴鹀的保护状况良好,被列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为低危(LC)等级。同时,它还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附录二中,用于受到贸易限制的物种。

【地理分布】
原生栖息地为南美洲的玻利维亚、巴西西南部、阿根廷东北部以及乌拉圭西北部。它们因特殊引种计划而位于夏威夷群岛。它们的繁殖方式和栖息地特性对当地山谷自然生态或许具有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