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斑食蜜鸟
英文名:Forty-spotted Pardalote
学名:Pardalotus quadragintus
【简介】
多斑食蜜鸟(Forty-spotted Pardalote,学名:Pardalotus quadragintus)是雀形目斑食蜜鸟科斑食蜜鸟属的一种小型绿色鸟类。主要栖息在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州东南部,特别是Maria岛和Bruny岛上。
【外形特征】
体长约为8.5至11厘米,体重介于9至13克之间,体色以橄榄绿为主,上体为淡橄榄绿色,翼黑而带有显著的白色斑点。成鸟的脸部呈黄色,而幼鸟则无此特征。翼上有排列整齐的小白点,尾羽为深灰色或黑色且尖端为白色。下体颜色较淡,呈灰白色,眼虹膜为棕色、喙黑色,腿为粉红棕色。雌雄相似,幼鸟较成鸟暗淡,头部为灰色并带有细黑纹,全身呈现褐色色调。
【鸣叫特征】
多斑食蜜鸟的叫声相对较低,较为多样。雄鸟的歌曲为重复的“k-choo”声,低沉的“where-where”声用于联系呼唤,争斗时会发出嘶鸣声,还会发出短暂柔和的颤音。
【生活习性】
多斑食蜜鸟主要栖息于沿海和近沿海的桉树森林与林地,尤其是以白桉(Eucalyptus viminalis)为主的区域。它们几乎全年定居,但繁殖季后可能出现部分地理分散现象。食物主要以昆虫和勒普(某些昆虫的糖质覆盖层)为主,尤其依赖桉树的甘露作为食物来源,有时会通过咬断叶柄来刺激甘露的产生。它们时常在桉树冠层觅食,并有时与其他同属物种混合群居。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为9月至次年1月,期间每对可能产两窝。巢由双亲共同建造而成,形状似穹顶或杯状,由桉树皮纤维和草茎制成,内部铺垫羊毛、毛发或羽毛。巢通常安置在树洞、枯木或地面隧道中。每窝产3至5枚白色鸟蛋,孵化期为18至23天,由双亲轮流孵卵,幼鸟约23至25天之后就会离巢。
【外型辨识】
与同属的斑翅食蜜鸟相比,多斑食蜜鸟的背部和头部颜色更加暗淡,没有明显的眉纹,翼上的白色斑点更为密集。幼鸟与成鸟之间在颜色上也存在明显的区别。
【保护状况】
根据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分类,多斑食蜜鸟已被列为濒危物种。
【地理分布】
该物种仅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北部巴斯海峡的弗林德斯岛(Flinders I.)和塔斯马尼亚州东南部,主要集中在Maria岛和Bruny岛,以及大陆的Tinderbox半岛、Howden、Coningham和Southport等地。
【物种区别】
与同属的斑翅食蜜鸟相比,多斑食蜜鸟的背部和头部颜色更加暗淡,没有明显的眉纹,翼上的白色斑点更为密集。幼鸟与成鸟之间在颜色上也存在明显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