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鹱形目 > 鹱科 > 雪鹱属 > 雪鹱
雪鹱

雪鹱

英文名:Snow Petrel

学名:Pagodroma nivea

【简介】
雪鹱(学名:Pagodroma nivea),是鹱形目鹱科雪鹱属的唯一物种。该物种在南极海域丰富,于1777年被德国博物学家格奥尔格·福斯特首次描述,属名Pagodroma结合了古希腊语中的"pagos"(意为霜或海冰)和"dromos"(意为速跑),种加词"nivea"意为雪白。雪鹱面临的挑战源于未来气候变化,尤其是南极海域温度升高和海冰覆盖减少,可能导致种群数量显著下降。雪鹱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无危(LC)级别。

【外形特征】
雪鹱体型小巧,成年鸟体长在30-40厘米之间,翼展为75-95厘米,重量从202到570克不等。全身纯白,仅喙和脚分别呈现黑色和蓝灰色,幼鸟与成鸟相似,但上体可能存在轻微的灰色斑纹。雪鹱两性相似,但雌鸟平均比雄鸟略小10%左右,“major”亚种较典型种更为粗壮,体型较大。

【生活习性】
雪鹱生活在南极海域,主要栖息在浮冰区域,倾向于不超过50%冰盖覆盖率的区域。它们不会在水面上落脚,偏好位于冰山或浮冰上。觅食时雪鹱往往集中在潮汐裂缝捕捞磷虾、鱼类以及鱿鱼。此外,亦会获取腐肉,包括鲸脂、海豹尸体、胎盘、死亡的海鸟和鸟粪。雪鹱主要依赖嗅觉寻找猎物。

【鸣叫特征】
从海面远观,雪鹱往往会与鲸鱼或同种类成群捕食。在海上时,雪鹱通常安静无声,但在捕食时会有简单的鸣叫声沟通。在陆地上,雪鹱的叫声可能类似粗哑的“kaa-kaa-kaa-kaa”。雪鹱在空中空中求偶时会发出类似'churring'的叫声。

【繁殖习性】
繁殖行为始于10月底到11月初,繁殖地常见在2500米高的悬崖或岩壁处。巢址简单,多由小石块、骨头、羽毛等构成。通常每窝只产一枚卵,在11月27日至12月13日之间集中产卵,孵化期在41-49天之间。雏鸟在2月初至3月初离开巢穴,离巢后在接下来的7周内学会飞行。这些雏鸟将得到父母的照料和喂食。

【外型辨识】
雪鹱存在两种大小有别的形态,按描述的不同存在主要亚种和指名亚种却广泛杂交。总体上看,这些亚种的区别在主要亚种(major)和指名亚种(nivea)上:前者显得更为巨大,体型更为壮硕。

【保护状况】
基于缺乏近期种群下降的明确证据,雪鹱的IUCN保护级别被列为无危(LC)。尽管总体上种群稳定,但气温上升破坏了海冰区,使得雪鹱等浮冰相关生物未来面临极大挑战。一般估计雪鹱的数量超过400万只,预计任何因气候变化导致的变化将对其数量产生间接影响,使指定物种面临更严峻挑战。

【地理分布】
雪鹱分布在南极地区、南乔治亚和南桑威奇群岛等地,在北将北迁徙至更为温暖的区域,但通常在温暖的北极海域或环绕南极洲玄武岩岬角附近的开阔水面过冬。根据福斯特注意到的繁殖地,雪鹱的繁殖地会延伸至南极大陆内44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