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啸鹟科 > 啸鹟属 > 棕啸鹟
棕啸鹟

棕啸鹟

英文名:Rufous Whistler

学名:Pachycephala rufiventris

【简介】
学名:*Pachycephala rufiventris*

分类:雀形目、啸鹟科、啸鹟属

【外形特征】
棕啸鹟体型健壮,头部大且圆,喙短而结实。雄鸟的上体呈浅灰色,腹部则为鲜明的橙色,具有一条从眼周延伸至喉部的黑色条纹,环绕着白色的喉部。雌鸟和幼鸟的上体为灰褐色,腹部淡黄色,带有明显条纹。

【生活习性】
生于干燥的桉树森林、灌木林以及河岸植被地带,常有季节性迁移现象。7月开始繁殖时会向南移动,10月秋冬时节则迁徙回澳大利亚北部,在新喀里多尼亚全年居留。主要以昆虫为食,亦可采食种子、果实及绿色叶子。它们活跃于不同环境,从半干旱区域至温带森林,再到低地红树林与农村花园。

【鸣叫特征】
棕啸鹟的鸣叫声清晰悦耳,包含了多样的音节,例如重复的“joey joey joey”声及尖锐的“whít”声。雄鸟与雌鸟均擅长此复杂鸣叫。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为7月至3月,一年通常产窝两次,每窝2至3枚卵。雌鸟独筑窠巢,巢呈杯状,由枝条、草及其它材料构成,固定于树枝。孵化期约为13天,雄鸟和雌鸟共同照料雏鸟。

【外型辨识】
棕啸鹟体长16到18厘米,体重在20到27克之间。雌鸟相较于雄鸟,颜色较为暗淡,腹部带有明显的条纹,外观呈灰褐色。**雄鸟**的黑色面罩及腹部红褐色为其显著特征。

【保护状况】
分布于澳大利亚及新喀里多尼亚的多种生态区域,包括内陆和北部的平地森林、东部地区(冬季南迁),及新喀里多尼亚的开阔森林、边缘地带、草地和种植地。IUCN评定其保护等级为无危(LC)。

【物种区别】
棕啸鹟腹部红褐色及雄性特有的黑色面罩明显易辨认。雌鸟灰褐色的主要特征和腹部的条纹帮助区分于同类。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区域为:
- 澳大利亚:包括内陆地区、北部地区及东部部分。
- 新喀里多尼亚:包括其多种生态区域。
- 太平洋岛屿:包括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邻近岛屿。

棕啸鹟的栖息地涵盖了亚热带或热带湿润低地林、地中海型的疏灌丛、种植园、干燥稀树草原等多个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