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岛棕鵙鹟
英文名:Biak Whistler
学名:Pachycephala melanorhyncha
【简介】
比岛棕鵙鹟(英文名:Biak Whistler,学名:Pachycephala melanorhyncha),是雀形目啸鹟科啸鹟属的一种鸟类。该物种最初被认为是Little Shrikethrush的一个亚种,但现已独立成种,主要分布于印尼Biak岛,位于新几内亚西北部的鸟头湾。
【外形特征】
比岛棕鵙鹟体型中等,体长16.5至19厘米,体重33至41克。其上身呈暖棕色,腹部颜色较淡,脸部橙棕色,翼羽红褐色,喙厚实而呈黑色,眼睛大而明显。两性相似,幼鸟上身则颜色更深,翼覆羽靠近棕色,腹部略带棕色。而成年鸟的头部呈现灰橄榄色,腹部颜色浅,带有灰色条纹。
【鸣叫特征】
其叫声多样而丰富,包括短促且间隔的哨音,有时还会发出快速重复的“chew”声。在澳大利亚,该物种发出的叫声嘹亮且旋律丰富,音似“cup of tea, wot wot wot”或“eee, butch-butch-butcher”。
【生活习性】
比岛棕鵙鹟栖息在雨林、季风林、植被破坏后的恢复环境、高次生林和画廊森林中,适合于低地、丘陵,甚至能上至1850米的高度,部分地区可达2300米。它们主要以昆虫为食,偶尔也会摄取种子、果实和小型脊椎动物。在新几内亚地区,它们主要在林下的层次和中层活动,有时会在地面上或树冠层觅食。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在新几内亚为3月至12月,在澳大利亚则为8月至2月。该物种筑巢是由雌雄共同完成,巢为深碗形,用树叶、细枝、树皮条、植物纤维等材料编织,并衬以细碎的物质。通常每次产卵2枚,偶尔产3枚,孵化期最短为19天,雏鸟期通常为12天。在一年内,它们可以有多次繁殖尝试。
【外型辨识】
其主要特征为红褐色翼羽和橙棕色脸部,与Little Shrikethrush显而易见的区别在于颜色细节及喙色的不同,不同亚种之间也可能存在细微的羽毛和喙色差异。
【保护状况】
比岛棕鵙鹟当前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评估等级为未予评估(NE)。在全球范围内不被视为受威胁物种,在新几内亚数量较为普遍,在澳大利亚东部亦较为常见,向南渐趋稀少。
【地理分布】
比岛棕鵙鹟主要分布在印尼Biak岛和新几内亚西北部鸟头湾区域,这也是该物种的研究和保护重点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