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喉啸鹟
英文名:Yellow-throated Whistler
学名:Pachycephala macrorhyncha
【简介】
黄喉啸鹟(Yellow-throated Whistler,学名:Pachycephala macrorhyncha)是雀形目啸鹟科啸鹟属的一种鸟类。该物种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的邦盖群岛、苏拉群岛(东部,包括苏拉威西岛)、摩鹿加群岛中部和南部以及小巽他群岛东部。在澳大利亚,它们常见于东南部的次生森林中。
【外形特征】
黄喉啸鹟体长约16至19厘米,体重为19至32克。体重和喙部较粗壮。刚出壳的幼鸟全身几乎为赤褐色,翼羽为橄榄绿至棕色,边缘为赤褐色。各个亚种在体型大小及羽毛色彩上存在显著差异。
雄鸟的身体特征包括:独特的黑色头冠和颈侧,白色喉咙(在坦尼马尔群岛为鲜黄色),黄色胸带,橄榄黄的背部,翼羽边缘橄榄灰,尾羽基部灰褐,末端黑色。雌鸟则呈现较暗的颜色,上体棕至灰褐色,喉咙略显白色,腹部为淡黄至黄色。
【生活习性】
黄喉啸鹟栖息于各种类型的林木环境中,包括雨林、桉树森林、灌木丛等,海拔高度随山脉高度和物种共存而变化。它们以昆虫、蜘蛛为主食,偶尔会吃果实和种子。迁徙习性尚不清楚,一些热带和岛屿上的种群可能是留鸟。繁殖季节通常从8月持续至次年2月,在树木或灌木的厚叶中筑巢,巢用树枝、草和苔藓制成。每窝产卵2枚至3枚,孵化期为15至16天,雏鸟期为10至12天。
【鸣叫特征】
叫声多变,包括响亮的哨音,有时以鞭裂声结尾,如“wee-wee-wee-WHIP-CHOO”。不同地区间的个体差异较大,展现出丰富的鸣叫声库。
【外型辨识】
与黄胸啸鹟的区别在于喉咙的颜色和体型大小。雌鸟的颜色通常比雄鸟更为晦暗。不同种群在形态和羽毛特色上也存在差异。
【保护状况】
黄喉啸鹟曾被归类为金啸鹟的亚种,但现今被视为独立物种。IUCN暂定未予评估(NE),尽管其地理分布范围相对较小(约3600平方公里),但数量似乎保持稳定。
【地理分布】
澳大利亚东南部有稳定的种群,诺福克岛和豪勋爵岛的种群被列为“易危”,由于这些种群规模较小,面临潜在的灾难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