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啸鹟科 > 啸鹟属 > 红树啸鹟
红树啸鹟

红树啸鹟

英文名:Mangrove Whistler

学名:Pachycephala cinerea

【简介】
红树啸鹟(学名:Pachycephala cinerea)是一种属于雀形目啸鹟科啸鹟属的鸟类。它们广泛分布于南亚东北部海岸至印度尼西亚群岛,包括安达曼群岛、越南、苏门答腊及其周边岛屿、婆罗洲、马腊图阿岛、爪哇海诸岛、爪哇、巴厘岛以及菲律宾西南部的巴拉望岛。

【外形特征】
红树啸鹟成鸟体长约15.5至17厘米,体重介于19至25克。其额头淡灰色,头顶和两侧呈暗灰棕色,眼周为淡灰。背部为灰褐色,飞羽和上翼覆羽灰色棕色,尾羽呈深棕色;腹部白色部分明显,颈下方和颊部带有淡棕色斑点,胸部略染棕色。腿脚呈深灰色,喙为黑色,颜色与灰橄榄棕色的眼周形成鲜明对比。雄鸟和雌鸟在外观上几乎无法区分,但亚种plateni的特征为上体均一呈灰棕色,喉部灰白色,胸部灰色,腹部和下尾覆羽白色。幼鸟上体呈暖锈棕色,次级飞羽和翼覆羽边缘为锈棕色,下身白色,喙色粉棕色。

【鸣叫特征】
红树啸鹟的鸣声变化多样,音质清楚,主要包括一系列音符组合。在印度运用的口哨声重复3至4次,音高逐渐增强,最后以较高音调或更低音调结束。在东南亚地区的鸣叫声则有所不同,从2至4个短音开始,通常以一个更响亮的音符为终结。而在菲律宾的巴拉望岛,这种鸣声为“peeee purr chiaounkk”或“peeee pur-purrr chiaounkk”发声,尾音干脆响亮。

【生活习性】
红树啸鹟栖居于红树林和邻近的沿海植被、木麻黄森林、岛屿森林及河岸植被中,尤其倾向于接近海平面的生活环境,有时也会向内陆迁移或达到较高的海拔区域。繁殖期间以雨季为主要时间,它们在印度的繁殖期一般为4月至7月,在东南亚通常为3月至6月,爪哇地区则在4月。作为杂食性鸟类,红树啸鹟常聚集于混合鸟类集群中觅食。它们以昆虫为主要食源,同时会在树枝和树干上捡拾松动的昆虫。

【繁殖习性】
繁殖季期间,红树啸鹟在印度次大陆的繁殖时间从4月至7月,3月至6月在东南亚,爪哇地区在4月。它们的巢穴由轻薄的材料构成,如同杯子形状,利用蜘蛛网固定在高至距地面4米的树枝上,偶尔可高达15米。每窝两只蛋,蛋色白中带灰,带有紫色带赤褐色斑点,宽松地分布于蛋周。通常在较宽的一端形成密集的斑点。蛋径尺寸在20.9-25.4毫米×15.7-17毫米之间。

【外型辨识】
红树啸鹟成鸟体长约15.5至17厘米,体重介于19至25克。其额头淡灰色,头顶和两侧呈暗灰棕色,眼周为淡灰。背部为灰褐色,飞羽和上翼覆羽灰色棕色,尾羽呈深棕色;腹部白色部分明显,颈下方和颊部带有淡棕色斑点,胸部略染棕色。腿脚呈深灰色,喙为黑色,颜色与灰橄榄棕色的眼周形成鲜明对比。

【物种区别】
亚种plateni的特征为上体均一呈灰棕色,喉部灰白色,胸部灰色,腹部和下尾覆羽白色。幼鸟上体呈暖锈棕色,次级飞羽和翼覆羽边缘为锈棕色,下身白色,喙色粉棕色。

【保护状况】
红树啸鹟的保护状况被列入IUCN无危(LC)等级。这种小鸟广泛分布,但数量并不算多。在印度、安达曼群岛这种区域相对更常见;东南亚不足常见,特别是新加坡较为稀少。该物种在华莱士区相对比较常见,即传统上华莱士带东方界线一带的区域,北至爪哇岛,包含特定岛屿如爪哇、婆罗洲、苏门答腊等地,及开加拉群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