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鸮形目 > 鸱鸮科 > 角鸮属 > 红角鸮
红角鸮

红角鸮

英文名:Oriental Scops Owl

学名:Otus sunia

【简介】
红角鸮(Oriental Scops Owl,学名:Otus sunia),又名东方角鸮,属于鸱鸮科角鸮属的小型猛禽。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干燥落叶林中。它们具有亮黄色的眼睛,虹膜亮黄色,身形有两种色型:灰褐色和砖红色。红角鸮一般栖息于树洞、岩缝或人工巢箱中,习性夜行,夜晚活跃。

【外形特征】
红角鸮体型约16-20厘米,体重75-95克,翼展50-53厘米。上体呈灰褐色或砖红色,下体为红褐色,密布暗褐色纤细横斑。面盘呈灰褐色,密布纤细黑纹,边缘呈黑色,领圈淡棕色。虹膜黄色,嘴峰近黄色,先端黑灰色,脚趾基部有羽毛,爪子黑褐色。

【鸣叫特征】
红角鸮发出一系列三至四声的“tuk tok torok”叫声,节奏规律,类似于婚礼进行曲。

【生活习性】
红角鸮栖息于落叶和混交林,通常在开阔的常绿森林、河岸林木、果园、公园等区域活动。它们更多选择在树林边缘栖息捕食,活动时间主要在夜晚。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在冬季解冻后,即2月至6月。建巢位置多为树洞、岩缝、巢箱,卵为3-6枚,孵化期24-25天,雏鸟拟孵时具白色绒毛。

【外型辨识】
红角鸮以外部易辨识的特征之一是其具有白色肩带及明显的下体条纹,以及典型的非苍白的颈部特征。在受到惊扰时,红角鸮的眼睛会半闭。

【保护状况】
红角鸮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级别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附录Ⅲ》附录Ⅱ。在中国,其保护级别为二级。

【地理分布】
红角鸮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和南部,从俄罗斯至泰国的干燥地带,包括中国、日本、印度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