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鸮形目 > 鸱鸮科 > 角鸮属 > 帕劳角鸮
帕劳角鸮

帕劳角鸮

英文名:Palau Scops Owl

学名:Otus podarginus

【简介】
帕劳角鸮(学名:Otus podarginus),别称帕劳角鸮,是鸮形目鸱鸮科角鸮属下的物种。其以其暗红褐色的羽毛和散布的小白色斑点特征著称,主要栖息在太平洋西部的帕劳群岛(包括加罗林群岛西部和密克罗尼西亚西部)的多种森林中,尤其偏好低地森林环境,常靠近村落出现。

【外形特征】
帕劳角鸮的体长约22厘米,经暗红褐色的全身羽毛带有少许白色斑点。它们的头部显得圆大,无耳羽簇,面部呈现稍淡的色系,包括白色的颊部和眉毛,背部带有少量浅色条纹,肩部还有带有黑尖白点。它们的下体较浅色,带有浅色横斑和斑点。腿未被覆羽,虹膜为棕色或橙黄色,喙、跗跖(脚)和趾呈污白色,整体呈现一种简洁但显著的外观。

幼鸟的特征略有不同,冠、背部和下体呈带有条纹的深红褐色,进一步凸显其独特性。

【鸣叫特征】
成年雄鸟的呼叫声音可被描述为一系列低沉而上升的 “whok” 声音,音高和音量逐渐升高,最后以尖锐的 'quirt-quirt' 或 'wut-whoo' 音结束,有时还会在飞行中每2秒重复一次,情绪紧张时鸣叫速度可能会加快。雌鸟可能会加入二重唱,其声音较低沉而柔和,模仿帕劳果鸠的鸣叫。夜间是其活跃和发出鸣叫的常见时机。

【生活习性】
这一物种栖息在帕劳群岛内的低地森林中,靠近村落和居住地,显示出对人类居住区的相对适应性。它们广泛分布于各类森林环境,包括木林、泻湖树木、深谷和红树林沼泽,偶尔还会出现在陡峭的森林山脊附近。每一个个体或家庭群占有一个稳定的领地,领地直径约为100至200米。它们表现出强烈的领域意识,在自己的领地内建立巢穴和狩猎。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在二月和三月间。每对或家庭群会在树洞或树隙中筑巢并产卵,一般情况下,每窝卵为3至4个,每个蛋的尺寸大约为34.3毫米 × 31.7毫米。幼体出生时覆盖着浅黄色的绒毛,但具体抚育细节缺乏深入研究。

【外型辨识】
帕劳角鸮与帕劳群岛其它鸟类区分开来,凭借其独特的外观和可识别的鸣叫声音。尽管其谱系归属性有所变动,但在生物学和保护角度看,它依旧为帕劳地区重要的特有种。

【保护状况】
帕劳角鸮是完全局限于帕劳群岛内的物种,包括Babelthuap、Koror、Ngeruktabel、Peleliu与Angaur。它以往被归入单型属 Pyrroglaux,但基于2019年的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被重新归类至 Otus 属。该物种的保护状况依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0年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且被列于《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II附录中。帕劳角鸮种群数量的全球数据缺乏,数量估计相对稳定,尽管自1940年代中期以来据推测有所减少。为确保准确的保护措施,亟待进一步野外观测。

【地理分布】
帕劳角鸮主要分布在帕劳群岛内的低地森林中,包括Babelthuap、Koror、Ngeruktabel、Peleliu与Angaur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