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纹角鸮
英文名:Pallid Scops Owl
学名:Otus brucei
【简介】
纵纹角鸮(学名:Otus brucei)是鸱鸮科、角鸮属的一种鸟类。主要分布在中东、西亚及中亚地区。
【外形特征】
纵纹角鸮体长18-21厘米,翼展可达54-64厘米,体重约为100-110克。通体呈浅灰褐色,带有黄色调。背面和胸部可见细黑条纹,面盘颜色为淡黄白且耳羽短而明显;腹部条纹更深,胸中部的条纹最显着。眼睛淡黄色,喙灰色,趾爪黑色。幼体颜色相对较淡,条纹更细,耳羽簇较短。
【鸣叫特征】
雄性个体领地鸣叫声类似于欧鸽叫声,由一系列低沉、空洞的"呼"声构成,大约每5秒5至8个音符。此外还会发出短促的吠叫声。
【生活习性】
纵纹角鸮栖息在半开放的林地、灌木丛、耕作区、棕榈树丛、果园以及城市公园和大花园等地,偏好干燥环境。昼间潜伏于树丛中,黄昏和夜晚活动。以捕食昆虫、蜥蜴、蜘蛛及小型哺乳动物为主。
【繁殖习性】
纵纹角鸮的繁殖季节通常发生在4至6月,在乌兹别克斯坦可能会延长到6月。该物种会在树洞、啄木鸟洞、土壁洞、墙洞、悬崖洞或建筑物中的巢等处筑巢。一次产卵数量通常为4-6枚,孵化期约为27天,30天后幼鸟即可离开巢穴。
【外型辨识】
相较于欧洲角鸮,纵纹角鸮体色更淡、上体图样更为单一,无红褐色调,下体没有横条纹。其亚种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羽毛颜色上但存在重合部分。
【物种区别】
相较于欧洲角鸮,纵纹角鸮体色更淡、上体图样更为单一,无红褐色调,下体没有横条纹。其亚种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羽毛颜色上但存在重合部分。
【保护状况】
根据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纵纹角鸮被列为无危(LC)等级。该物种同时被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Ⅱ以及中国1989年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动物。这体现了其具有一定的生态保护价值。
【地理分布】
纵纹角鸮的繁殖区域涵盖了欧亚西南部和中部,如伊朗、巴基斯坦等地。非繁殖季发现于印度西北部,在冬季可能会迁徙至以色列南部和印度。中国境内为中国新疆及西藏等西部部分地区所见。此外,纵纹角鸮有使用乌鸦巢穴筑巢的记录。
【亚种】
纵纹角鸮包括以下亚种:
- O. b. brucei
- O. b. obsoletus
- O. b. semenowi
- O. b. exigu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