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尾鸫
英文名:Australian Logrunner
学名:Orthonyx temminckii
【地理分布】
刺尾鸫,又名澳大利亚刺尾鸫,属于雀形目刺尾鸫科的一种独特鸟类。该物种栖息于澳大利亚东部的温带、亚热带或热带湿润低地森林中,从昆士兰州东南部至新南威尔士州中南部均有分布。
【外形特征】
刺尾鸫拥有显著的红褐色背部、灰色面部,翅膀上长有突出的白色翼斑,强健的腿和脚。雌鸟喉部带有黑色镶边的橙色,而雄鸟为白色喉部,两侧为灰白色的毛发,腹部白色。该物种体型适中,雄性和雌性的重量分别为58-75克和49-58克,身长在18-21厘米之间。幼鸟的背部毛色为淡红色斑点,腹部颜色较浅,有黑褐色斑点。
【鸣叫特征】
刺尾鸫通常在清晨或黄昏唱出类似豚鼠的吱吱叫声,叫声具有音量大、穿透力强的特点。“kweek, be-kweek-kweek-kweek-kweek” 和 “tu-weet-weet-weet”的重复声音,标志着它们的领地或求偶行为。“kweet”的接触叫声和快速的断音喋喋不休则是它们另一种交流方式。刺尾鸫辨识特征包括明显的红褐色背部、白色翼斑的黑色翅膀、灰白色的面部及灰色侧面和腹部。
【生活习性】
刺尾鸫主要生活在亚热带和温带雨林,湿硬叶林边缘以及外来物种如万寿菊和黑莓的密集植被处。它们常在地面活动觅食,主要以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繁殖习性】
刺尾鸫繁殖季节通常为5月至8月,该物种一年可产一窝至两窝卵。雌鸟负责一整个月的时间单独完成巢的建造,巢形呈穹顶状,内部为白色,由树叶、落叶、枝条、苔藓和蕨类材料组成,内衬苔藓、草和纤维。每窝通常产卵2枚,孵化期为21-25天,仅由雌鸟孵化。幼鸟在18-19天后离巢,逐步学会觅食生存。
【保护状况】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列为无危等级(LC)。然而,它们的分布受栖息地被砍伐和碎片化的影响,致使其在南部数量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