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头小冠雉
英文名:Rufous-headed Chachalaca
学名:Ortalis erythroptera
【简介】
棕头小冠雉,学名Ortalis erythroptera,属鸡形目,凤冠雉科,是小冠雉属中的一种大型雉类。主要栖息在南美洲的哥伦比亚西南部、厄瓜多尔西部以及秘鲁西北部。
【外形特征】
棕头小冠雉体长为56-66厘米,体重可达620-645克。其显著特征是头部和颈部覆盖着鲜亮的红褐色羽毛。背部则是灰色至棕色,下胸部和腹部呈现奶油色。主要飞羽呈现明亮的栗色。棕头小冠雉的眼睛颜色呈棕色,眼周环绕着一圈暗蓝色的裸皮,腿部为淡蓝色。幼鸟的特征尚未详细记录,但很可能类似成鸟。
【生活习性】
该物种栖息于干燥落叶林及湿润的云雾林中,并偶尔会出现在农业地带。它们主要在森林的中层活动,最高可达到海拔1800米左右。其食物以果实为主,也可能会啄食树叶或食用农场中的水果如咖啡浆果、无花果等。群体通常由2至7只成员构成。
【鸣叫特征】
棕头小冠雉的叫声较为粗糙,常在清晨开始,重复发出“kwak-ar-ar-ar”、“cha-cha-kaw”或更尖锐的“kra-kra-kra”声,通常由雄鸟启动。其它常见的叫声还包括柔和的咕咕声、刺耳的“cow”音和快速连续的“kawuck”声。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一般发生在雨季,并且大致在1月至5月展开。雌鸟每次巢穴中将产出3枚卵,孵化期约为26至28天。小冠雉的雏鸟上半身毛色斑驳,有从棕色到近乎黑色的绒毛,下半身的绒毛则较浅淡。在达到个体成年后约需6个月左右。
【外型辨识】
与栗翅小冠雉相较,棕头小冠雉尾巴呈现栗色,下胸及其腹部则倾向于奶油色。其叫声相较于同类物种的叫声较为缓慢、更加简单且较低沉。
【保护状况】
棕头小冠雉目前处于IUCN红色名录中的“易危”级别。尽管它们有时能在受到保护的区域,例如厄瓜多尔的Machalilla国家公园,以及秘鲁的Tumbes国家森林等地被发现,但栖息地破坏和狩猎仍是该种群面临的主要威胁。
【地理分布】
棕头小冠雉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哥伦比亚西南部、厄瓜多尔西部及秘鲁西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