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黄鹂科 > 黄鹂属 > 绿背黄鹂
绿背黄鹂

绿背黄鹂

英文名:Olive-backed Oriole

学名:Oriolus sagittatus

【简介】
绿背黄鹂(英文名:Olive-backed Oriole,学名:Oriolus sagittatus)属于雀形目黄鹂科黄鹂属,是一种中型鸣禽。其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东部及新几内亚南部。

【外形特征】
雄性绿背黄鹂头部和上体呈橄榄绿色,肩部和披肩带有黑色细纹。它们的上尾覆羽为橄榄灰色,翼羽为蓝灰色并带有黑色心形斑纹,边缘及尖端为奶油白色,尾部为灰色,颜色部分较浅,上部有绿色调,下部更为淡色,并且尾部带有显著的白色端斑。喉部和胸侧呈现橄榄灰色并带有窄黑纹,腹部为奶油或白色,上有密集黑纹,腹侧为橄榄色,而尾下覆羽则为纯白。雌性特征与雄性相差不大,不过色更偏暗,龈缘有肉桂色调,胸部和尾部有肉桂色调。幼鸟头部呈橄榄灰色,上体具有狭窄的沙色眉纹和淡黄色眼环;翼和尾呈棕色,翼羽具备肉桂边,翼下肉桂色调,尾白;胸和腹部呈白色,含有强烈的黑色细碎纹路;虹膜颜色为深棕色,嘴的色泽为深棕色至深灰色。

【鸣叫特征】
绿背黄鹂的叫声丰富多样,主要鸣啭表现为清晰的"orry-orry-ole"或"or-ee-ee" 的哨音。它们的副歌通常较为轻柔,另外也能发出刺耳的音符及类似打喷嚏的"chee-et"音。在寻找食物时,还会发出各种吱吱声和叽叽喳喳声。它们还经常模仿其他鸟的叫声。

【生活习性】
绿背黄鹂栖息于多种半开放的林区,这样的地区包括了桉树森林、茶树林地、本地树种植园、雨林的边缘、河流旁的树木、稀树草原、公园及花园。以果实、浆果、小型节肢动物为主食,有时还会捕食小鸟或雏鸟。它们通常独行或成对出现,但在非繁殖季节会形成小群,有时还会加入澳裸眼鹂的觅食队伍。

【繁殖习性】
绿背黄鹂的繁殖期遍布全年,集中于8月至1月,有时还会进行二次筑巢。它们具有强烈的领地意识,全年不停地鸣啭。雌鸟能自行编织巢,该巢为杯状,通过树皮条、叶片、藤蔓须、草、植物毛、头发等材料交织而成。巢的内层由柔软的草和树皮所组成,直径介于14-19.1 厘米,高10.2-15.2 厘米,内部直径8.3-11.4 厘米,巢深6.4-7.6 厘米。雌鸟一般将窝安设在树或灌木中比较水平的叉枝上。每次产卵数量一般为2-3枚,有时可达4枚。蛋壳的颜色从乳白色到淡奶油色不等,表面有灰色、紫灰色和橄榄褐色斑点,孵化期为16-18天,育婴期大约15-17天。

【外型辨识】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认定,绿背黄鹂属于无危物种(LC等级),因其分布地区较为常见。然而,该物种依赖的森林斑块面积须大于5公顷,且多重保护区中均可见其踪迹。目前该物种没有直接的灭绝威胁。

【地理分布】
绿背黄鹂广泛分布于包括中国台湾省、西沙群岛、菲律宾在内的太平洋诸岛屿,印度尼西亚及邻近区域,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