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刺莺
英文名:Rockwarbler
学名:Origma solitaria
【简介】
岩刺莺(学名:Origma solitaria),也被称为Rockwarbler,是雀形目细嘴莺科的鸟类。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南部的新南威尔士州,特别是霍克斯伯里砂岩地区。
【外形特征】
岩刺莺的体长约14.5厘米,重约14.5克。其上体呈暗褐灰色,其中臀部带有深赤褐色。尾巴的颜色为黑色且末端平截,头部和耳羽呈暖棕色,眼圈呈现出白色。喉部颜色较为浅淡,对比明显且带有暗灰色斑点;下体则为深赤褐色,尾下覆羽为深棕色。虹膜为深棕色或深红棕色,喙色从黑褐色到暗灰色不等,下颌基部呈粉红棕色,腿色为灰黑色或深黑棕色。
雌鸟与雄鸟相似,而幼鸟的颜色更为淡雅,彩色对比也相对不鲜明。
【鸣叫特征】
岩刺莺的叫声包括重复的尖锐“chis-sick”声,特别在繁殖季节发出。这类叫声为特有的叫声,并可以听到类似Sericornis发出的述责式的啾啾声,只是岩刺莺的叫声更高,加上一些嘶哑的流畅接触叫声。
【生活习性】
岩刺莺主要与暴露的砂岩、石灰石、花岗岩以及其他岩石地貌相伴而生活,在水边的沟壑、陡峭的岩石山坡、峡谷、裸露的岩层以及悬崖附近常见其踪影。它们的饮食以昆虫为主,如甲虫、蚂蚁、黄蜂以及鳞翅目幼虫,亦会取食一些种子,如Panicum和Triticum的种子,有时也会摘食Chenopodiaceae和Eucalyptus melliodora的种子。通常为单独或成对出现,群居约含有五只鸟的家庭群体数量。
【繁殖习性】
其繁殖季节为8月至1月,有时可以在同一个繁殖季节产两窝。也可观察到岩刺莺偶尔在完全或近乎完全黑暗的地方筑巢,巢由双方共同建造,形状接近卵圆形,两端尖细,侧面入口。巢通常建于洞穴或者岩石中的其他遮蔽处,也可以在一些人造地点如道路涵洞、棚屋、隧道或建筑物中。每窝通常产3枚蛋,有时则为2枚。孵化期为21至27天,雏鸟需要16至21天。
【外型辨识】
岩刺莺体型相对较小、头部更为瘦长,尾巴较长且末端平截,而喉咙则是白色。幼鸟的喉咙颜色为灰带赤褐色,相比成鸟颜色相对更淡。
【物种区别】
区别岩刺莺与随莺:岩刺莺体型相对较小、头部更为瘦长,尾巴较长且末端平截,而喉咙则是白色。幼鸟的喉咙颜色为灰带赤褐色,相比成鸟颜色相对更淡。
【保护状况】
作为澳大利亚东南部特有的物种,岩刺莺并不被认为是被威胁物种,其保护级别为IUCN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无危”(LC)。
【地理分布】
岩刺莺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南部的新南威尔士州,囊括该州中央东部,距离悉尼约240公里的范围内。其大多数栖息地位于如国家公园等地受自然保护的区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