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第斯山蜂鸟
英文名:Andean Hillstar
学名:Oreotrochilus estella
【简介】
安第斯山蜂鸟(学名:Oreotrochilus estella),是雨燕目蜂鸟科的一种鸟类。它是一种小型蜂鸟,主要分布于南美洲高海拔地区。
【外形特征】
安第斯山蜂鸟体长约为13至15厘米,雄鸟体重约8.8克,雌鸟约8.0克。雄鸟的外貌尤为引人注目,它有一个略向下弯曲的黑色喙,背部呈暗褐色,绿喉带有黑色边缘,胸部和腹部主要为白色,腹部中央有一条锈色线。尾羽呈叉状,中央羽毛和外侧边缘呈现青铜黑色,其他部分则为白色。雌鸟的外观较为暗淡,其喉部有细小斑点,尾羽则为绿色并带有黑色,但外侧尾羽有着白色基部和尖端。幼年的雄鸟拥有深蓝绿色的喉部,而雌鸟和幼鸟则更显灰色。
【生活习性】
安第斯山蜂鸟主要栖息在普纳草原上的岩石露头和开花灌木丛附近,在夜间寒冷时会进行类似冬眠的行为,从而降低新陈代谢并藏身于洞穴或深裂缝中。其食性主要依赖于花蜜,同时也会取食一些小型昆虫,如普纳草原上常见的Chuquiraga spinosa上的昆虫。
【鸣叫特征】
安第斯山蜂鸟发出的鸣叫声通常是简短、重复的“tsip”声或一种类似雀鸟的快速悦耳之声。雄鸟还存在独特的行为特征,用于识别同种其他类别的蜂鸟。其显著特点包括白尾、闪亮的绿喉及锈色腹部条纹。雌鸟则凭借其更为暗淡的色彩和独特的尾羽模式来辨认。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在9月至次年2月期间,雄鸟和雌鸟拥有不同的繁殖栖息地。雌鸟通常在岩石附近的灌木峡谷中建立领地,并会在Puya raimondii植物的裙部下构建巢穴。巢穴通常是由羊毛制成的杯状结构,粘贴于岩石表面。巢筑材料还包括泥土、苞片、苔藓和植物纤维等。每窝通常产两枚卵,孵化期大约为20天,雏鸟离巢期为38天,在适宜的情况下会产两窝。
【保护状况】
安第斯山蜂鸟属于IUCN无危物种,并受CITES II保护。目前,该种群在多个国家的保护区得到保护,包括Calipuy国家保护区(秘鲁)、Huascaran国家公园、Salinas y Aguada Blanca国家保护区、Ulla-Ulla和Sajama国家公园(玻利维亚)、Lauca国家公园(智利)。
【地理分布】
安第斯山蜂鸟主要分布于南美洲高海拔地区,如秘鲁西南部到阿根廷西北部之间的区域。它们偏爱栖息在海拔2400至5000米、尤其是3500至4500米的岩石和灌木山谷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