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鹩刺莺
英文名:Fernwren
学名:Oreoscopus gutturalis
【简介】
蕨鹩刺莺(学名:Oreoscopus gutturalis),又称山地守护者或喉斑刺莺,属于雀形目细嘴莺科。该物种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北部昆士兰州的阿瑟顿高原,生活在海拔300至1500米的湿润雨林中。
【外形特征】
成年蕨鹩刺莺体长12至14厘米,体重约20克,全身呈深橄榄棕色,上体较深,下体相对淡雅。头部有白色窄眉纹及宽黑褐色眼纹,喉咙和下巴呈白色,上胸部有黑色新月形斑纹。眼睛呈深棕色,喙黑白,腿灰色或浅棕色。雄鸟与雌鸟的外观相似,但雌鸟可能更为暗淡,胸斑较小,眉纹不那么显著。幼鸟全身深棕色,颈项和额头有隐约的淡色痕迹。
【生活习性】
蕨鹩刺莺栖息在潮湿的雨林环境中,是单独或成对活跃的鸟类。它们在稠密的阴暗区域中较容易被忽略,但并不特别害羞。觅食时常在落叶层或倒木上,有时会半埋在树叶下或是将它们抛向空中。它们通过搜寻、刨土或探查进行觅食。偶尔,会跟随橙脚疄雉或黑头刺尾鸫活动,利用其它鸟类的觅食行为惊扰出猎物。
【鸣叫特征】
该物种的鸣叫声通常从地面附近的小树木或倒木发出,特别是在繁殖季节。具有高音颤鸣、尖锐悠长、逐渐升高的鸣叫特征,并伴随着重复的音符。接触叫声为柔和的‘chip, chirr-ip’,警报声则为嘶哑上升的‘shweeeee‘ 声,同时会发出‘churrs’类似的责备声音或三个延长的较高音调的‘chip’声音。
【繁殖习性】
该物种在7月至2月繁殖,最高峰在10月至11月。整个生殖期都能维持领地,但在繁殖季节,特别是在10月至11月,领地活动较为频繁。雌雄共同建设椭圆形的穹顶巢,入口在一边,用苔藓、苔丝、柳枝、叶子及地衣作为巢材。这些巢往往沉暗,伪装良好。位置较低,通常在地面上或隐匿在地面的洞穴、裂纹或蕨类植物中,尤为偏好在溪流或沟壑边悬挂。每个生殖巢产生2个蛋,蛋壳光滑且白色,偶有淡红棕色的斑点。孵化期为29天,由雌鸟承担。幼鸟会被双方共同喂养,断乳期为21至23天。
【外型辨识】
蕨鹩刺莺通过其特有的白喉斑点及深橄榄棕色的体色特征容易区分。幼鸟在羽毛上与成鸟有所差别,通常缺乏显著的胸斑,而其喉斑更显模糊且下体呈浅棕色。
【保护状况】
IUCN将其评为濒危级别(EN)。
【地理分布】
蕨鹩刺莺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北部,包括约克角半岛东南部山区和昆士兰州东北部,海拔650米以上的地区。它们主要栖息在帕鲁玛山脉,汤斯维尔附近以及从图里峡谷国家公园到卡佩特里贝尔地区。
【物种区别】
相比其他刺莺,蕨鹩刺莺通过其特有的白喉斑点及深橄榄棕色的体色特征容易区分。幼鸟在羽毛上与成鸟有所差别,通常缺乏显著的胸斑,而其喉斑更显模糊且下体呈浅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