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颊吸蜜鸟
英文名:Orange-cheeked Honeyeater
学名:Oreornis chrysogenys
【简介】
橙颊吸蜜鸟学名:Oreornis chrysogenys,是雀形目吸蜜鸟科橙颊吸蜜鸟属的唯一物种。该鸟类主要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西巴布亚的中央山脉,特别是雪山西部和奥兰治山脉,包括卡尔斯滕山和维利米娜山。
【外形特征】
橙颊吸蜜鸟体长约为24至26厘米,雄鸟的体重约为77克,雌鸟的体重约为62克。头部和颈部为暗橄榄色至橄榄灰色,头顶有深棕至黑色斑点,前眼附近小块银灰色,眼后有一条短的黑色条纹,最引人注目的是从眼下方延伸到耳羽后方的橙黄色颊斑。上体为暗橄榄色至橄榄灰色,臀部较淡且偏灰,尾上覆羽颜色更浅。翅膀和尾巴的外缘呈淡黄色,从而与上体形成鲜明对比的橄榄色下翼。下体从前胸到腹部逐渐从灰橄榄色过渡为淡橄榄灰色,腹部和臀部最浅。脚趾为黄色。
【生活习性】
该种鸟类栖息于亚高山森林和相邻的高山草甸中,偶尔也会在湿地草甸和苔藓覆盖的低矮树丛附近活动。通常在低矮灌木丛或远离密林的灌木丛中取食,也会在潮湿的苔原草地觅食。它们主要的食物来源包括果实、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以及莎草种子。
【鸣叫特征】
橙颊吸蜜鸟的叫声包括上升音调的某些泡泡声和嘶哑的发出“nnyau”的下降音调。
【繁殖习性】
关于橙颊吸蜜鸟的繁殖资料较少。八月时,发现雄鸟处于繁殖状态,并且有一个巢,形状类似于盘状,主要由粗苔藓和地衣构成,内部则用草茎和一些蕨茎填充,内衬树蕨叶片的鳞片和少量羽毛组成。巢的位置位于距地面约1.5米处的树蕨底部,并距离森林边缘约150米的位置。有记录表明,十月时已有雏鸟被喂养。
【外型辨识】
橙颊吸蜜鸟外形上与黑喉吸蜜鸟有相似之处,但体型较大,颜色更淡,面部的黄色形状不同,且没有明显的白色颈斑。
【保护状况】
从全球范围来看,橙颊吸蜜鸟的生存状况并不乐观,但在它们分布的高海拔地区内还算相对常见。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评估,橙颊吸蜜鸟的保护等级为无危(LC)。
【地理分布】
该物种的主要聚居地为印度尼西亚西巴布亚地区的中央山脉,并分布在亚高山森林和草甸区域。一些具体高度范围可参考实际记录,一般其活动高度范围在3225至4000米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