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山鹑
英文名:Himalayan Quail
学名:Ophrysia superciliosa
【简介】
喜山鹑是一种中型鹑类,体长约25厘米。雄性体表为深灰色,带有白色斑点,前额及眼眉为鲜明的白色;雌性则呈深褐色,伴有深色斑纹,眼眉为灰色。
【外形特征】
雄性喜山鹑具有黑色和灰色的羽毛,在眼周有白色斑点,额顶和眼眉为白色。雌性则为深褐色,眼眉为灰色,尾羽长于翅膀。两性均有红色喙和脚。
【生活习性】
喜山鹑栖息于海拔1650至2400米陡峭斜坡的长草和灌木覆盖区域,偏好南向或东向的山坡。它们一般以群体形式活动,每群约有5-12只,主要以草籽和昆虫为食。
【鸣叫特征】
尽管具体的鸣叫特征未有详细描述,但有记录显示其发出了尖锐的哨声用于警戒,进食时则发出低沉的普通鹑类叫声。
【繁殖习性】
关于喜山鹑的繁殖信息知之甚少。仅从两例为数不多的11月幼鸟标本中可推断。
【外型辨识】
喜山鹑拥有显著特征,如枚长的尾羽和硬挺额羽,其喙与脚均为红色,是区别于其他鹑类的明显标志。
【保护状况】
喜山鹑目前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危(CR)物种。
【地理分布】
喜山鹑主要分布于现在的印度北部地区,特别是在乌塔拉坎德邦的Mussoorie、Dehra Dun和Naini Tal附近。迄今为止,它们最后一次确证记录是在1876年。自那以后,虽有未经证实的目击报告,但物种可能已灭绝。
【学名及首度描述】
喜山鹑于1846年被约翰·爱德华·格雷基于德比伯爵处活体标本正式描述,此后于1865年在马苏里附近得到野外确认。它们因独特的生活习性和栖息环境曾被标记为可能为候鸟,但在印度野外的观测记录极为稀缺。从发现至今,多次令观鸟者失望,其栖息地遭到显著改变,至今未能找到其确切存在证据。